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其土葬風俗也是與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蒙古部落自古以來就有野葬、土葬、水葬、火葬的習俗。四子部落遷徙到今杜爾伯特草原後,數百年來在殯葬儀式上曾有過野葬的習俗。最為適合野葬的地方是背依山坡、山丘,前後較平坦的突起桌形坡地。
土葬風俗也是與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喇嘛先念超度安魂經,然後用羊角劃l處圓形葬地,再用黑白相間的石子圈1個圓圈,挖1個淺坑,再將五穀及九寶(金、銀、銅、鐵、珍珠、瑪瑙、珊瑚、琥珀、翡翠)裝入小袋或小壇,埋入坑內。
擇好的出殯時辰,用亡者的袍子裹住赤裸的屍體馱在馬上,(本旗戈壁草原蒙古族牧民也有用駱駝馱屍野葬的習俗),到達野葬地後,亡者如系男子,讓屍體右胯著地側臥,右手枕於頭下,左手放置於左胯部;亡者如系女性,則以相反方向安置屍體,至此野葬即告結束。
必須從事先點燃的兩堆火中穿過
送葬人將裹屍袍子領口向外馱在馬或駝的鞍子上帶回。馱屍的牲畜須放野49天後,才能使用。婦女不參加野葬送殯,一切由男子徇矩而行。送殯人回來後,人、畜、物品等都必須從事先點燃的兩堆火中穿過,意在以聖火消毒,手要以白酒搓洗後,才能進入蒙古包。
亡者家屬再擺出奶食、麵食招待送葬人。四子部落蒙古族也有守忌日的習俗,忌日內不殺牲,不食肉,以素食、奶食為主。也有守孝的習俗,守孝期不等,大致分為49天、百日、半年及1年。守孝期內,帽頂栓綴藍布,孝期內不理發、不刮鬚、親朋見面不問好,只問及牲畜平安,以示為亡靈的悼念。
死者生前如患傳染病而亡故,要在遠離居住放牧的偏僻荒野挖坑埋葬,死屍要用袍子包嚴,噴灑白酒後埋葬。埋葬死者地方需禁牧l至數月。四子部落蒙古族野葬習俗沿用久遠,到了近代由於人口增多、牧場利用面積增大,各種食腐性飛禽走獸減少,野葬這種落後的習俗多不採用。
四子部落蒙古族也有守忌日的習俗
依照四子部落舊俗,火葬原多用於貴族、活佛、喇嘛等官員。如本旗曹公文獨黑石崖的一塊山谷就是四子部落王爺家族的火葬場地,至今遺跡猶在。
火葬儀式根據死者身份、地位而定,一般是在病者亡故後用白布裹屍,繞以五色線,將屍體放置在用木柴、羊磚壘好的火葬台上點火焚化,地位顯赫者,要澆以黃油助燃,以示尊榮。
拉屍體的車子
高僧、活佛的骨灰要置於修建的白塔中,俗家多送往五台山或放置洞穴中,也有將骨灰埋於亡者出生地的習俗。近現代火葬已在四子部落普遍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習俗傳統,面對死者,他們採用自己的處理方式。儘管蒙古族與我們的喪葬習俗有所不同,但是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才使得這個世界更加的豐富、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