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屍冷
人死後產熱停止,屍體熱向周圍環境放散,直到與環境溫度相同。屍冷的進展取決於環境的溫度、屍體衣裝情況、屍體內熱量和死亡原因等。在春秋季節成年人屍體,室內每小時大約下降0.83度。水中屍體每小時下降3---4度;在高溫季節室外屍體,死後幾小時內屍溫還能上升。據國內的屍溫研究報告,死後4---5小時內,體內產生熱尚未完全停止,屍溫平均每小時下降0.58度;死後5---16小時,產熱完全停止,屍溫平均每小時下降0.97度;死後16---24小時,因是屍文與環境的的溫差縮小,屍溫下降變慢,平均每小時下降0.54度。該項研究建立了死亡時間計算公式,經過實際應用和完善得出一下簡便公式:
死後經過時間(小時)=37度-屍體直腸溫度/0.83*係數
所乘係數:春秋季為1,夏季為1.4,冬季為0.7。
2、屍斑
人死後血液循環停止,血管內的血液由於重力作用向屍體的低下部位移動,墜積於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內並使其擴張,透過皮膚顯出紫色斑,稱為屍斑。
屍班最早在人死後30分鐘出現,一般在死亡1---2小時開始出現。屍斑的形成、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
屍斑形成的最初階段,稱為墜積期。此期在死後5---6小時內達到明顯可見。可持續6---12小時。墜積期屍斑被按壓屍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壓則屍斑又重現。在此前階段如果變動屍體位置。屍斑也隨之改變,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現。
屍斑發展的第二階段為擴散期。從死亡後發展到擴散期約需8小時,延續至26---32小時。此期被血紅蛋白染紅的血漿浸透到周圍組織,此時按壓屍斑已經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許退色,停止按壓後屍斑恢復原色也慢。變動屍體位置,部分屍斑可能移位,部分屍斑則保留在原來形成的部位。
屍斑發展的第三階段為浸潤到組織中的時間較久,此期用手指壓迫屍斑不再改變顏色,也不再消失,變動屍體位置則屍斑不再轉移。
某些中毒屍斑顏色特異,一氧化碳中毒時呈鮮紅色,氧化物中毒呈櫻桃紅色,亞硝酸鹽、氯酸鉀中毒呈灰褐色,凍死時呈紅色。
3、屍僵
人死後肌肉一度馳緩,很快變僵硬,即屍僵。各關節難以彎曲,死亡時的狀態被固定下來。
屍僵最快出現是在死後30分鐘左右,通常是在死後2---3小時,一部分肌肉開始僵直,6---8小時遍及全身各關節,12---15小時達到高峰。這種狀態持續到24---36小時又開始緩解。在夏天2---3天,在春秋季節3---4天,冬天3---7天屍僵逐漸消失。
此外還有屍體痙攣、皮革樣斑、角膜混濁、自溶等均為早期屍體變化。
晚期屍體變化
繼早期屍體變化後出現腐敗、毀壞、白骨化,以及保存型的木乃伊、屍蠟、鞣屍等皆為晚期屍體變化。
4,、敗
從死後第2---3晝夜開始產生大量氣體(硫化氫、甲烷、氨等),散發出難聞的腐敗臭味。
腐敗一般開始於大腸,主要是腸內細菌引起,在右下腹的皮膚上出現綠色斑塊,然後擴延至全身,在12---14天腐敗氣體進入皮下組織,顏面腫脹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變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謂巨人觀。由於腹腔內的腐敗氣體的壓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體,排出大小便,陰囊與陰莖膨大成球狀,子宮內胎兒娩出,即死後分娩。
在腐敗過程中,屍體所有軟組織分解消失露出白骨。在空氣中白骨化所需的時間隨季節不同,成人屍體在夏季需半個月至1個月以上。在土中白骨化經過時間長,季節變化少,在成人需7---10年,小兒屍體4---5年,幼兒屍體2---3年,新生兒屍體大約1年。
根據屍體腐敗發展的程度,可大致推測死後經過時間,急劇的屍體腐敗不影響骨損傷鑒定,但對生前傷或死後傷鑒別以及疾病死亡原因的確定會造成很大困難,甚至無法鑒定。
5、動物毀壞屍體
各類昆蟲、齧齒類和食肉類動物也能嚴重損傷屍體,甚至毀殆盡。
蠅類對屍體的毀壞最為嚴重,人死後蒼蠅就即可在屍體眼角、口、鼻孔、肛門、傷口等周圍產卵,暖和天氣經過1---3天卵孵成蛆,軟組織被食成蜂窩狀。蛆又可以長成蛹,過兩周又成蠅,然後再開始新繁殖週期。在條件適宜時,成人屍體在1個月左右就能被蠅類吃盡軟組織。
螞蟻也能破壞屍體,一般認為,在兩個月內,螞蟻能將一巨成人屍體咬食得只剩骨骼。
其他動物破壞屍體(如犬、貓、狼、狐、鼠、鳥類等),均能留下有特徵的咬痕。水中屍體可被魚、蝦、蟹等咬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