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但是我們現有的身體並不盡善盡美,還有很多設計的缺陷。從牙齒到神經,從眼球到膝蓋,全身上下都能找到改進空間。下面是人類身體10大天生的設計缺陷,來看看你有沒有?
10、七拼八湊的大腦
人類的進化是階段性的。有專家表示,在新的模塊還在組建的時候,我們依然需要舊的模塊在線,讓大腦維持運轉。
一邊建造一邊使用的後果就是各種偷懶、草率、抄近道,就好像大腦是一個混亂失調的車間,年輕的工人(前腦)處理諸如語言的新技能的同時,老保安(中腦和後腦)則在管理著系統記憶和地下室的保險絲。姑舉幾個後果為例:抑鬱,瘋狂,不可靠的記憶,證實偏見。
七拼八湊的大腦
9、放錯位置的發聲器官
人的食道和氣管共同開口到一個地方:咽。咽上接鼻腔和口腔,下接喉(發聲器官)。為了阻止食物進入氣管,當你吞嚥的時候,“會厭”(一片葉狀的皮瓣)會反射性地蓋住通往喉的開口。
放錯位置的發聲器官
但有時候,比如你在吃飯時聊天或者大笑,會厭的反應就沒那麼快,這時,食物就會滑進你的氣管並滯留在那,讓你噎住。
8、走錯路的神經
喉返神經對吞嚥和說話起著重要作用。它將大腦的指令傳達給聲帶下方的咽喉。理論上說,這本該是個很快的過程。
但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喉返神經與頸部的一小團組織摻在了一起,這些組織繼續向下,成為了心臟附近的血管。這一沉降使得喉返神經在回到喉部前要先繞主動脈轉一圈。喉返神經位於胸部,讓它在手術中十分脆弱。
走錯路的神經
7、裝反了的視網膜
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就像放反了的麥克風,紐約州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副教授納桑 倫茨(Nathan Lents)寫道。這一設計迫使光線必須穿過整個細胞,以及血液和組織,才能到達細胞後部的相當於接收器的部分。
裝反了的視網膜
這一結構可能會導致視網膜從其支持組織上脫離,這也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還導致了細胞纖維(相當於麥克風電線)與視神經交匯處的盲點,讓大腦不得不自行填補這一空白。
6、蜿蜒的動脈
血液通過一條主動脈流進你的四肢,這條動脈從身體前側的二頭肌或髖屈肌處進入四肢。而為了給四肢後側的組織,比如三頭肌和後腿腱供血,這條主動脈分岔開去,迂迴地繞過骨頭,並和神經捆綁在一起。
這種繞彎的布線方式可能會造成一些很是煩人的差錯。比如說,在肘部,一條動脈分支與負責小指活動的尺骨神經就在皮膚下方交會。正因為如此,你上臂的骨頭,也就是肱骨或“麻骨”被打到的時候,你的手臂就會發麻。
蜿蜒的動脈
5、密集的牙齒
一般來說,人類在口腔後部的上頜和下頜處各有三顆臼齒。隨著大腦的尺寸快速增加,我們的下巴變得短而寬,無處安置第三顆,也就是最靠裡的那顆臼齒。在我們學會烹飪和加工食物前,這些尖尖的臼齒可能挺有用處,但現在,“智齒”多半只會戳進牙床,讓人發疼。
密集的牙齒
智齒看起來已經準備退出演化舞台——在今天,大約有25%的人(在愛斯基摩人中最為常見)生來就沒有第三臼齒中的一顆或兩顆。與此同時,我們發明了了用牙科工具安全拔除智齒的方法。
4、暴露的睪丸
男性生殖器官脆弱地暴露在體外。顯然,睪丸被扔出體外的原因是,精子必須儲存在比體溫低2、5-3華氏度的溫度下。加魯普的猜想是,這是因為較低的溫度能讓精子在進入溫暖的陰道開始受精賽跑前,保持較低的活躍程度 。這一演化小花招防止了精子過早失去活力。
暴露的睪丸
3、過窄的骨盆
生育很痛苦。雪上加霜的是,女性骨盆的寬度已經有大約20萬年沒發生過變化了,這使我們的大腦尺寸也無法繼續增加。
過窄的骨盆
2、不靈活的膝蓋
正如拉蒂默所說,“把全身上下最複雜的關節放在兩個巨大的槓桿——股骨和脛骨之間,這純屬是在找麻煩。”這麼做的結果就是,你的膝蓋只能向兩個方向轉動:向前和向後。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主要體育項目,大概除橄欖球外,都禁止從側面別住對手的膝蓋,或是擊打對手膝蓋的側面。
不靈活的膝蓋
1、不可靠的脊椎
我們的脊椎就是一團糟。我們能走路就是個奇跡,克利夫蘭市凱斯西儲大學人類起源中心主任布魯斯 拉蒂默(Bruce Latimer)說道。當我們的祖先四肢著地爬行時,他們的脊椎會像弓一樣拱起,以承受懸空懸掛在下方的器官的重量。
不可靠的脊椎
但接著,我們站起來了;這個90度的大轉變讓脊椎被迫成為了柱子。接下來,為了符合二足行走的需要,脊椎在後腰處向前彎曲;為了保持頭部的平衡——好讓我們不至於走到哪兒都像在跳竹竿舞,脊椎上部又向相反方向彎曲。這一變化讓下脊椎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讓80%的成年人深受後腰疼痛所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