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世界末日」? 等50億年後再說這個

  臨近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謠言近日又開始甚囂塵上,南方日報記者為此採訪了廣州五羊天象館以及氣象部門的相關專家。專家對12月21日“世界末日”進行了反駁,並表示按照目前的科學研究,最有可能引致人類“世界末日”的是太陽衰落形成“紅巨星”並將地球吞噬,但這也要距今50億年之後才發生,屆時人類或已另覓行星生存。而即便是氣候變暖,氣候變化加劇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趨於頻發,亦不至於引起全球性的世界末日。

  曆法終結不代表末日

  2012世界末日之說最早來源於“瑪雅曆法”的終結。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900年間生活在中美洲一帶的瑪雅人有複雜的天文曆法,曆法中有大大小小的週期,其中一個5125年的長週期將於今年12月21日結束。
  廣州五羊天象館常務理事李建基表示,即使瑪雅人的曆法寫到2012年12月21日就結束了,這意味著是另一個循環開始,而不是終結,更不代表世界末日。“除了我們常見的公歷農曆外,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傳統曆法,例如中國清朝最後一本萬年曆宣統萬年曆,就編到了2108年,那也不是說2108年就是世界末日”。

  此外,近日盛傳12月21日開始地球將連黑三天,李建基表示這對地球上非南北極的地區來說,也是不可能的。12月21日是農曆傳統的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時候,我國黑龍江等東北地區白天只有幾個小時,但也不會出現極夜無晝的情況。“如果說連黑三天,地球的北極、南極地區會出現,而且不止三天,一年100多天都看不見太陽,這是由於太陽直射點變化引起的情況,北亟亟夜的時候,南亟亟晝,反之亦然。每年都會出現,與世界末日無關”。

  50億年後太陽衰退

  太陽活動加劇會否導致世界末日?有科幻場景顯示太陽將於2012年12月出現巨大的耀斑或噴射氣體,吞噬地球,毀滅人類和生態系統。李建基表示,今年確實是太陽耀斑的高峰年,比去年多,但和歷年的極盛期比較,屬於偏低。而本次太陽活動週期到2013年或2014年初才會達到峰值。事實上這樣的太陽活動高峰是週期性出現的,大約每11年出現一次,太陽耀斑可能導致衛星通訊受到干擾,但之前經歷過多個週期,都沒有出現世界末日這樣的大災難。還有傳言12月21日會出現多個行星連成一排造成大災難,李建基認為這也不成立。“歷史上類似現象出現過多次,1999年8月18日九星排成十字也曾被認為是世界末日,其實這種現象會對潮汐有一定影響,而不會是世界末日。”

  至於《2012》電影中展現的地球南北磁極反轉。李建基稱,地球磁極倒轉在歷史上是呈週期性發生的,它的變化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至少是上千上萬年的尺度,目前對人類來講很遙遠。

  李建基表示,從目前科學研究的情況來看,對人類來講,最可能的世界末日要等到50億年後的太陽終期。“那時太陽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也就是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那時太陽向外膨脹,地球可能被數千上萬攝氏度的太陽高溫灼燒吞噬。不過人類的文明史才5000年,到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時候,人類的技術能力或許早可以離開地球,另覓行星生存。”

  極端天氣增多跟末日無關

  除了天文因素,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變化加劇,使極端天氣增多,氣象部門則表示,雖然氣候變化引起極端天氣現象增多已是人類公認的事實,但氣候變化更多的是漸進的過程,目前的影響尚未到引起全球性全人類災難的地步。

  氣象部門統計,華南區域氣溫每10年上升0.16℃,低於全國同期平均升溫速率,但高於全球近百年和近50年的平均升溫速率。氣候變化造成海平面持續上升,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系統退化,高溫熱浪增多、旱澇頻發、風暴潮災害程度增大和某些影響。

  根據預測,當日平均氣溫高於19℃時,平均氣溫每升高1℃,城市每日人口死亡風險增加3%,如果海平面上升300毫米,在無防潮設施的情況下,珠三角近海將有48個島嶼被淹沒。“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中也會有波動,也有相對的冷期,在分佈上各地也不是均勻的,往往具有局地性,極端天氣也並非同時發生的。在這個背景下,雖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幾率增大、影響趨重,但還沒有全球同時發生引起‘世界末日’這樣全人類災難的地步。”省氣象局氣候變化相關專家說。

  況且,隨著人類日益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通過提前預警、科學技術手段的進步,防災減災的能力也在逐漸提升。“例如,雖然氣候變化令颱風引起的風暴潮強度和發生幾率增大,但因為及時預警、防禦得當,去年廣東無一人因颱風死亡。”

  ■觀察

  為何總有人選擇相信?

  “世界末日”帶來的恐慌不是第一次出現,為何總有人深陷其中?社會學家認為,這是人們不確定心理的一種反應,當個人處於變化之中,而且對於下一步的發展不能完全預料和把握的時候,會出現心理上的恐慌。

  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家心理督導師韋志中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人類與自然的相處過程是一個不斷循環發展的過程。開始時是對自然界的畏懼,後發展為自然崇拜文化來處理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集體恐懼心理。

  社會學博士魯良從社會學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末日恐慌”既說明了部分人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和社會理性的缺失,也反映在社會轉型時期存在的焦慮感、自我意識的弱化,以及社會群體信仰缺失的社會心態。此外,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因為生活壓力大,需要尋求心理安慰與減壓。

  而科學理性的態度則令人面對謠言時會科學求證、淡然處之。李建基笑稱,為了印證12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也為紀念今年我國實施公歷100週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還和廣州市五羊天象館特意選擇12月21日聯合舉辦一個關於“曆法文明”學術論壇,向熱心人士宣傳天文科普和曆法的源流。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