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高速飛行器械肯定是現代人的發明。但是,考古學家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因為他們發現,古人不但能夠造飛行器械,還能造宇宙飛船。
近年來,人們竟然根據印度古文獻仿造出了飛行速度達5.7萬km/h的飛船。當然,從現代科技的角度來看,也許這是小事一樁。這份文獻是從一座倒塌的史前時代的廟宇地下室中發現的,這份資料以古代梵文木簡寫成,而這種飛船就是鼎鼎大名的“戰神之車”。
這份資料詳細記載了“戰神之車”飛船的驅動方式、構造、製造飛船的原料乃至飛行員的訓練與服裝等眾多細節,篇幅達6 000行之多。據記載,“戰神之車”的飛行速度如換算成現代計算單位應為5.7萬km/h。
這就是說,當人類發明了火車、飛機、飛船,並為自己的發明所陶醉的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些看來非常現代化的工具,在幾千年前就可能已經存在了。
研究者們發現,“戰神之車”是一種多重結構的飛船,絕緣裝置、電子裝置、抽氣裝置、螺旋翼、避雷針以及噴焰式發動機都裝備在了飛船上。文獻中多次指明飛船呈金字塔形,頂端覆蓋著透明的蓋子。這簡直就是傳說中的飛碟。
這些神話故事因為它的發現開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究竟這些人是神話人物還是真實人物?究竟這種飛船是地球人所造還是外星人所造?連科學家們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飛船的駕駛方法也被記載在這份文獻中,也就是說早在史前時代,飛船和飛船駕駛員就出現在了印度這個地方。這樣看來,人類的科技真像魔術一樣神奇。
古印度人究竟是如何製造宇宙飛船的,這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起“戰神之車”,還要從印度南部的古城甘吉布勒姆說起,這裡有424座神廟。據說最多時曾達到1000座,這座城市也當之無愧的被稱為“寺廟之城”。在這些神廟中,除了濕婆、毗濕奴、黑天、羅摩等眾多古印度的神靈雕像外,還有一種飛船的雕塑。這種飛船被雕成不同樣式。上面刻有眾多神話人物,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戰神之車。據說這些飛船就是這些神話人物乘坐的坐騎。如此說來,這些神仙竟不是騰雲駕霧,而是坐上了先進的飛船。看來,科幻片中的那些神秘的人物也不是無跡可尋的了。
研究者們發現,“戰神之車”是一種多重結構的飛船,這種飛船裝備了絕緣裝置、電子裝置、抽氣裝置、螺旋翼、避雷針。以及安裝在飛船尾部的噴焰式發動機。文獻中多次指明飛船呈金字塔形,頂端覆蓋著透明的蓋子。這些簡直就像傳說中的飛碟一樣。
那份文獻是1943年印度南部的邁索爾市梵語圖書館從一座倒塌的宇宙地下室中發現的。它的發現使得這些神話故事開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究竟這些人是神話人物還是真實人物?究竟這種飛船是地球人所造還是外星人所造?一連串的問題開始衝擊現代科學,科學家們也無法阻擋了。 奇怪的是,這份文獻中還記載著駕駛方法,也就是說早在史前時代,在印度這個地方。就有了飛船和飛船駕駛員,這樣看來。人類的科技真像魔鬼一樣神奇。
當然,眾多的事實已經證明了人類科技的發展是從當代和現代才開始的,那麼。對古印度的飛船就只有一種解釋看上去顯得合理一點,那就是——這些飛船根本就不是人類所造。也許那時的人們看到了一個這樣的飛船,而這個飛船卻是外星人乘坐著到地球上來考察的,然後當地人根據這個也許被外星人廢棄了的飛船仿造出了其他的飛船,那些外星人也便被他們當成了神仙一樣供奉起來了。
不過,假如真是這樣的話。文獻中為什麼不對這種事情做一下解釋呢?看來,這也只能是推測罷了。
史詩記載的古印度高科技戰爭:太空飛船多次出現
古國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印度次大陸就已經有了遠古先民,其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早為世人熟知。印度的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內容廣博,包羅萬象,被世人譽為詩體的古印度百科全書和世界文化寶庫中兩顆璀璨明珠。
《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古印度婆羅多族的兩個分支——俱盧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浩大,許多國王和神靈分別參加了雙方的戰鬥,其慘烈程度為世所罕見。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這場大戰有一定的事實背景。近年來,有些學者重新研讀這部史詩,發現其中竟描述了多種高科技武器和飛行器。這些武器和飛行器遠遠超過了古詩產生的時代,甚至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先進。
在古詩的描述中,有一種神所禁止使用的特別可怕的武器叫“厄尼亞”,是一種“無煙飛彈”,在戰場上無人能逃避這種武器的傷害。施放這種武器時:“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霎時,烈風刮起,雲霧翻騰。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晃、拋下大量灰塵和沙石……大地遭受燒灼,不斷震抖。像群被高溫燒焦,其他動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滾。樹木像遇見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斷像驟雨般地從四面八方落下。數千輛戰車被毀掉……陣亡者的屍體被可怕的高溫燒得殘缺不全,如同燒焦的樹幹。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可怕的武器。”
據考證,這部古印度敘事詩雖然定型於5世紀,但其中的英雄和戰爭故事是以約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1000年之間的史實為根據的。書中所記載的史實比成書的時間要早近2000年。但詩中描述的情景卻與核爆炸引起的超高溫大火非常相似。
讓我們再看看史詩對戰爭場面的描述:“廓爾喀乘坐他的‘維瑪那’(—種飛行器)迅速飛行,向維裡什尼族和安達咯族的3個城市投擲一枚充滿宇宙全部威力的射彈。一縷白煙從地上升起,光亮猶如一萬個太陽。這種名為‘鐵霹靂’的秘密武器將敵人全部化為灰燼。屍體燒到無法辨認,頭髮和指甲全脫落。食物受染中毒。戰士們紛紛跳入溪流,將自己及隨身裝備洗乾淨。”
過去人們讀到這些描述時,往往認為這只不過是對戰爭之慘烈的一種誇張,但看到受害者的頭髮與指甲全部脫落、食物污染中毒等等細節的描述,聯想到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核輻射,可以說是如出一轍。至於施放武器的一方跳入溪流的行為也只能用防止輻射塵的污染來解釋。
那麼廓爾喀乘坐的“維瑪那”又是什麼呢?
詩中寫道:“‘維瑪那’借助於水銀和一種強大的推進氣流,確定了在九天航行的路線。它的飛行距離可以是無限的,飛行方向可以從上往下,從下往上,還可以從後往前。”
這不就是可控式太空飛船嗎?在這部史詩中,飛船曾多次出現。史詩中在描述英雄阿周那乘坐飛船時:“乘上這太陽形的飛船,阿周那飛昇而去。當到達一個凡人看不到的地方時,他發現了數百艘其他飛船。在這個地方,太陽和月亮都不發光,更不用說火炬了。這裡巨大的天體就是在地面上觀測到的星星。它們在地面上看起來不過像是遠方的燈盞……”
有人認為,這是對飛出大氣層後的外層空間非常準確的描寫。如果目擊者沒有親身經歷過這種飛行,單憑古人的想像,恐怕是無法寫出這樣逼真的細節的。
考古學家還發現,古印度典籍中在計算時間上使用了兩種與遠古時代非常“不適宜”的數學概念——“卡爾帕”和“卡希達”。這是一種什麼時間概念呢?“卡爾帕”相當於42.32億萬年,而“卡希達”則相當於30納秒。人們不禁想問,我們想像中的印度古代先民住著草房、身遮樹葉以採果為生。不論是42億年,還是30納秒,這樣的天文數字他們用得著嗎?然而,這個看似不著邊際的疑問在核物理專家那裡似乎得到了解答。他們認為:在自然界需要用幾十億年或者幾十納秒來量度的只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率。但是我們知道:放射性是法國物理學家於19世紀首次發現的。1942年,物理學家E·費米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難道那些遠古時代的印度先民就已經掌握了度量核物質(例如鈾)的技能,還製造了原子彈進行核爆炸?難道他們真的早已目擊過諸如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在原子彈爆炸時所產生的核輻射、核裂變的巨大災難和威力?
印度史詩中這些核爆炸的描述引起不少讀者的關注和思考。蘇聯學者格爾波夫斯基在印度恆河流域研究一具古人體殘骸時,曾驚異地發現其體內的放射性比正常人要高出50倍。後來他把這一發現寫入自己的著作《古代之謎》中。著名物理學家索迪也曾固執地說:“我相信人類曾經有過多次文明,並早已熟悉了原子彈,但由於誤用,他們遭到了毀滅。”而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意大利學者欽吉則認為,在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時,意外發生了故障而引起子核爆炸。
《摩訶婆羅多》包羅了印度遠古時代的眾多典籍,在印度一直被視為聖書。古人對高科技事物的描述往往是曲折的反映並帶有神話色彩,但其中某些細節的真實性卻是難以泯滅的。近年來,不僅在印度,人們在巴比倫、撒哈拉沙漠及蒙古的戈壁灘也相繼發現了類似核戰爭的廢墟,甚至在非洲還發現了20億年前就被開採過的古代鈾礦。人們不禁想問:在史前時代的印度,究竟曾發生過一些什麼樣的事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