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育中心南面的考古工地,自去年底開始挖掘時就驚喜不斷。
唐宋時期的卵石小徑,摩訶池東南一角遺跡、唐代官府衙署重地、明代蜀王府城壕、龍紋官窯瓷器……當發掘工作進入尾聲,7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考古工作隊獲悉,這片區域又出土了部分石獸和木結構建築遺跡。發現兩個殘缺石塊王府鎮宅瑞獸
15日,記者在考古發掘現場東北角處看到兩塊直徑約1米的石塊。其中一塊呈方形,雕刻有精美的雲紋,考古現場工作人員易立說,這是用來支撐宮殿柱子的柱礎石。“承重的柱子會隨著時間推移沉降,柱子下面必須墊一塊石板。”
另一塊巨石造型圓潤,有人工打磨的痕跡,凸起的線條像是動物的身體部分。經測量,這塊石雕約1米長,最寬處約60厘米,高度約50厘米。
石塊並不完整,斷面清晰可見,完整的它,體積應該比現在大許多。這是什麼動物呢?易立說,這塊形似動物的石塊為明代所制,被發現時位於蜀王府基址下,可能是蜀王府某個院落前的鎮府瑞獸。晚“牛萌萌”千年用於驅祟避邪
深埋的石獸,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年初在天府廣場鐘樓下出土的、有“牛萌萌”之稱的“千年石犀”。
2013年初,考古工作隊發掘出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8.5噸的石犀牛,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專家們猜測這尊石犀或許就是李冰治水的鎮水石神。
此次出土的殘缺石獸,誕生時間比石犀晚了1000年,屬於石犀的“後輩”。兩個石獸的“功能”大相逕庭,一個鎮水、一個鎮宅。據專家推測,千年石犀是李冰治水時期的鎮水之物,沿江而置的石犀其實是水則,即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
唐代杜甫也曾寫詩:“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千年石犀乃紅砂石製成,上飾雲紋。
而這次出土的殘缺石獸,專家推測為蜀王府的鎮府瑞獸,即其發揮的是驅祟避邪的鎮物作用。交錯圓木建築遺跡或為宮殿殘骸
在兩個石塊旁,距離前期發掘出的蜀王府城壕與河道約10米的地方,一塊探方中,3根3米左右長的木條南北方向排列,另2根2米左右長的木條東西方向排列,還有些長長短短的木條縱橫交錯。
直徑10厘米的木條排列比較規則,考古人員說,這是在摩訶池邊的“較大型”木製結構建築遺跡,部分圓木或枋木保存較好。
目前不排除這些圓木結構是宮殿殘骸的可能,但最終結論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隨著發掘深入,蜀王府遺址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此前,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羅二虎在接受採訪時說,這裡發現的文物對今後子孫瞭解成都的歷史非常重要,建議就地保護。
而未來這裡究竟是就地進行考古保護還是遷移到博物館,還需要相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討論。
2013年初,考古工作隊在天府廣場鐘樓下發掘出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8.5噸的石犀牛,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被稱為“牛萌萌”。專家們猜測這尊石犀或許就是李冰治水的鎮水石神。
7月15日,在蜀王府遺址中發現了木結構建築遺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