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中國歷代移民和姓氏遷徙,大都發生於社會激烈動盪的歷史時期,因而呈現出時間相對集中,數量相當巨大,流向較為明確,地域相對固定等明顯特徵,北起關外小興州,南至粵北珠璣巷,東起山東棗林莊,西至湖北孝感鄉,形成了八大著名移民出發地和集散地,也成為了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1、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強制移民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涉及一百多姓氏。
洪洞大槐樹是我國移民史上輻射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移民發源地,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
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洪洞大槐樹
2、江西瓦屑壩
古代的瓦屑壩是渡口,曾有幾百萬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離鄉,一撥又一撥從瓦屑壩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過波濤滾滾的鄱陽湖,走向鄂豫皖,走向未知的遠方……
史家稱“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
江西瓦屑壩
3、山東棗林莊
山東兗州城北的安邱王府村,原名棗林莊,為明、清移民集散地。安徽濉溪縣的“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姓,均遷源於此。
現有遼寧、吉林等省的棗林莊人,稱先祖於清初移民邊疆,遷居關外,為不忘祖籍,以“棗林”為號.
山東棗林莊
4、蘇州閶門
明代初期,當時朝廷從江南遷移大量人口到蘇北一帶進行墾荒,“驅逐蘇民實淮陽二州”,歷史學家稱之為“洪武趕散”,這些移民都自稱來自蘇州閶門。
蘇州閶門是蘇北民眾心目中的移民聖地。
蘇州閶門
5、麻城孝感鄉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明清之際,四川再次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於是又有大批移民陸續入川。其中大部分來自湖廣,形成了“湖廣填四川”的基本格局。
湖北麻城孝感鄉,即為當年移民集散地,是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聖地。今建有“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
6、福建寧化石壁村
自唐宋以來,由於中原戰亂,漢民紛紛南遷,經過長江溯贛江,翻過武夷山麓後終於找到石壁這樣一片如世外桃源的沃野,並開始在那裡繁衍生息,形成獨特的語系和習俗,始稱“客家”。
石壁有“客家搖籃”和“客家祖地”的稱譽。建有“客家公祠”。
福建寧化石壁村
7、河北小興州
河北小興洲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明初,元朝殘餘勢力雖然退居漠北,為防止蒙古人入侵,洪武帝在長城一帶大量屯兵,同時組織大規模的強制性移民。
小興州成為河北、內蒙古、山東、東北等地眾多姓氏尋祖問祖的朝宗祖地。
河北小興州
8、廣東南雄珠璣巷
珠璣巷位於梅嶺古道上,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鑿大庾嶺新路,從此梅關古道成為水上貿易和移民南遷最重要的路線。珠璣巷原為北宋京城開封府的一條巷名。當宋室南渡時,南遷臣民落足南雄之後,為表達對故都的懷念,將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璣巷。
珠璣巷已成為嶺南人的一個朝宗聖地。
廣東南雄珠璣巷
廣東南雄珠璣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