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劉邦如何巧妙躲過殺戮?

  眾所周知,鴻門宴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歷史故事,是楚王項羽和劉邦爭雄稱霸的一場生死較量,這個典故不僅歷久彌新,在歷朝歷代乃至當今社會都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啟示作用,如今當面對嚴峻的利益和權力之爭時,類似鴻門宴的種種克敵之局,無不被相爭者運用至極。

  悲情英雄項羽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在不少文藝作品中,項羽都被刻畫成英勇好戰、殺人如麻的猛夫,一夜坑殺20萬降軍更是突出了他的殘暴。

  根據史書記載,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對戰爭俘虜大規模的屠殺有數次,而且數字均十分驚人。

  如《史記》記載,項羽害怕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又發生叛亂,於是“夜擊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而獨與章邯、司馬欣、董翳入秦”。

  也就是說,除了秦軍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之外,其他的秦軍士兵都差不多被一夜之間殺光了。這一令人震驚的事件在電影《西楚霸王》中也有反映。

  在鴻門宴上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有何原因呢?劉邦又是如何巧妙躲過殺戮呢?

  劉邦在鴻門開宴前已於項羽談判講和。鴻門開宴以前,項羽和劉邦已經談判講和,講和的條件相當苛刻,劉邦將咸陽及關中移交項羽,投降劉邦的秦王嬰、秦朝的官吏和軍隊,也全部交由項羽處理,劉邦只領本部人馬,暫駐霸上,隨同聯軍各部一樣,統一聽從項羽的指揮。

  劉邦接受這樣的條件,相當於完全地歸順和臣服。在這種形勢下,對於當時的聯軍統帥項羽來說,他已經沒有殺掉劉邦的名目和理由。

  如果他無端殺掉劉邦,不僅要背上在楚軍內部自相殘殺的罪名,也將會引起諸侯各國聯軍的不滿和恐慌,這種得不償失的政治風險,他是不願意冒的。

  順理成章的結果是,經過鴻門宴前後的交涉,項羽和平解決了劉邦問題,掌握了所有軍隊的指揮權,由戲水鴻門進入秦都咸陽。

  鴻門宴中劉邦有項伯保護。項羽,出身於楚國項氏望族,他秉承了上層貴族文化的誠信守義、知恩圖報、光明磊落等品質。

  鴻門宴中,項伯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諾之。

  項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說得項羽一時沒了底氣,缺少了攻打劉邦的把柄。

  所謂殺之無名,因此,既然項羽已同意了項伯的意見,就不能名正言順,大張旗鼓的討伐劉邦,那麼,他更不會以小人行徑,在宴會之上,置劉邦於死地了。

  因為對一個已經來謝罪的人還要殺害,更是殺之不武,勝之不武。在當時,項羽的這種信義之舉可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直到今天,堅信守義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再說項伯保護劉邦,項羽很尊重項伯。鴻門宴上,項伯是劉邦的保護者, 他至始至終護衛劉邦。

  項羽生於貴族名家,從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項粱扶養長大,秦時避難,起兵渡江,定陶軍敗,每到關鍵難處,依靠的都是項氏宗族的和衷共濟,項粱戰死後,項伯是項氏宗族之長,項羽極為尊重項伯,項伯的話,他是不能不側耳傾聽的。

  在如何處置劉邦的問題上,項伯與范增是對立的。劉邦接受和解的條件臣服後,項羽是認同項伯的。

  鴻門宴上,項伯與項羽同坐西邊的上席,范增坐在北面的次席,不僅是上下尊卑的安排,也是項伯的意向重於范增的象徵。

  項羽勇猛善戰沒把劉邦放在眼中。鴻門宴上的項羽,剛剛殲滅和受降了秦軍主力,被諸侯各國軍推舉為聯軍統帥,軍功和威望,如日中天。

  此時的項羽,可謂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已經在自己手中,已經臣服歸順的劉邦哪裡可能是爭奪天下的對手,更不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他。

  同時,此時的項羽只有27歲,他是天生無敵的將軍和勇猛的戰士,也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聽了劉邦低聲下氣的辯解,同是楚軍將士,曾經同生共死的戰友之情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據政治利益的需要採取非常的行動。

  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 隨同項粱軍之東阿援魏救齊,擊破章邯軍後,與劉邦聯軍共同作戰,先戰城陽,強攻破秦軍屠城,再戰雍丘,斬殺秦三川太守李由。

  項粱軍敗,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難一場。在項羽的心中,對於劉邦的戒備已經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戰友和兄弟之情的回歸。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范增無奈下的陰謀,項羽並不知情。項莊受范增指使舞劍,項伯拔劍對舞時,刺殺劉邦已經不可能,但氣氛仍然緊張,意外的事情仍然有可能出現。

  緊張的殺氣,由於樊噲的闖入而打破,項莊的刺殺行動停止,項羽和與宴者的注意力轉向樊噲,范增的陰謀失敗,劉邦安全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