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九大文明奇跡:中國有個「太極村」

  在漫長的征服外部世界與自身、創造文明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人類遭遇到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神秘現象。人類天生具有探索征服新奇、不可知事物的強烈慾望,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通過對神秘現象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人類一步步從未知到已知,從混沌走向文明

  一、蘊含太極文化的太極星象村

  中國浙江省武義縣西南20千米處有一座看似平凡的小村子,實際上卻蘊含了無窮的奧妙。村子三面環山,一條彎彎的峽谷坐落在村子的南面,一條S型的小溪從村中穿過,它正是奧妙的關鍵所在。

  遠遠看去,那呈S型的小溪竟是一條陰陽界線,與周圍山沿把整個村子勾勒成一個巨型太極圖。而村子的佈局更含玄機,村中那幢幢灰瓦白牆的古老建築按天體星象來排列的正合“天罡引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環繞”。難怪有到此採訪的記者慨歎“此村只應天上有,為何下凡到人間”。

  那麼這座村子是誰建成的呢?傳說此村的太極星象佈局由明代開國功臣劉伯溫設計指揮建造。如果僅是外人謠傳倒未必可信,但據俞源村《俞姓宗譜》記載卻是當真有此事。俞源村的俞淶(1307~1357年)與劉伯溫是同窗好友,因此劉伯溫常到此村與友聊天,並應邀指點山水,而把村莊設計成星象、八卦佈局。這個村子共有代表性的28幢明代古建築,與二十八宿分佈相對應,村四周有8座山頭,加上村口巨型太極圖(雙魚宮)構成天體黃道十二宮和七星塘(村內7口池塘),七星並呈北斗星狀分佈。俞氏宗祠正好位於天罡北斗的“斗”內。1974年河北宣化遼古磚墓出土的星象圖與俞源村的佈局驚人地相似。

  這裡可謂到處籠罩在濃重的太極文化的氛圍之中。巷道、樑柱、牆壁和門窗、生活用品處處都有形態不一的星象圖案。據清華大學建築院陳志華等教授專家考證,此村現存明清古建築達395幢之多。

  中國的古人是十分相信風水一說的。不管是誰設計的太極村,其目的肯定是為了給這裡帶來更多的靈氣,為這裡的居民帶來幸福。事實上,此村明清兩朝出過達官貴人、著名文士260餘人。這個村裡的許多東西都帶上了靈性。村口的參天古樹歷經千年風霜雨雪仍屹立不倒,“聲遠堂”桁條上的8條木雕鯉魚會隨季節變化而變色。這些神秘的現象至今都沒能用科學來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否作出科學回答,有待於科學家的研究。

  二、神秘消失的樓蘭古城

  在負有盛名的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上曾經有一座著名的樓蘭古城。它的遺址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東部,羅布泊窪地的西北邊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提到這座城市。這樣看來,樓蘭王國在當時已經是眾所周知了,它在中西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公元前77年,漢朝皇帝將樓蘭的國名改為鄯善。

  昔日綠草遍地,車來車往,門庭若市的繁榮古城—樓蘭,在公元4世紀以後,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城廊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

  現在,由於探險和考古發現不斷進步,樓蘭文明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薈萃了東西方文明的樓蘭古城最顯著的特徵是將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了起來。在宗教信仰和物質習俗方面也均表現出這種特點。

  如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尉犁縣營盤古城附近發掘的一座漢晉墓地,出土文物包括漢晉的絹、綺、縑、絲繡、織金錦、漢代鐵鏡,這些物品都帶有明顯的中原風格,已發掘出了帶有中亞風格的麻織面具、黃金冠飾、金耳環和金戒指等,還有來自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皿和古希臘羅馬風格的毛紡織品,等等。可以說當時天下的寶物很多都聚集在這一座小小的墓地之中。

  這種多元文化的格局正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文明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塔克拉瑪干沙漠文明從地域位置看處於各主要文明的邊緣,似乎是一個“文化邊緣地帶”,而實際上卻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展現的舞台,是各種文化聚集融合的場所。

  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木簡和文書內容比較豐富,主要是當地行政機構和駐軍的各項公文及公私往來信件,從中不但可以看出樓蘭城的軍事力量和狀況,和各屯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的一些情況,而且還可以瞭解到樓蘭城內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情形,如城內設有倉庫、客館和醫院,有製造鐵工具和兵器的手工業,有以穀物絲帛作價的商業活動。此外,文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城內居民與戶口、法律等方面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文書是當時樓蘭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真實寫照。

  然而,公元4世紀以後,這樣一個綠草遍地、人口繁盛的綠洲卻瞬間消失了。黃沙漫漫,蓋住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一望無際的沙漠代替了昔日的綠洲,只有絲綢之路上留下的斑斑白骨暗示著這曾經是一個商旅雲集的貿易中轉站。文明就這樣突然中斷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一切呢?從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簡牘中可以知道,當時樓蘭王國的農業生產每況愈下,又聯想到樓蘭處於沙漠之中,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當時的自然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水源日益不足,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最終導致了樓蘭文明的覆滅。樓蘭人不得不放棄他們曾經堅守的故國,四處逃散,而文明也就消失了。

  三、重見天日的古羅馬龐貝城

  在意大利半島西南角坎佩尼地區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歷史名城—龐貝城。它曾經是羅馬富人尋歡做樂的勝地;它曾經是一座人口超過2.5萬人的酒色之都;它也曾經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小城。然而在一夜之間,這一切都灰飛煙滅了。

  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醒過來了。突然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岩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濃濃的黑煙,裹挾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地降落到龐貝城;令人窒息的硫磺味瀰漫在空氣中,弄得人頭昏腦脹。很快,厚約5.6米的熔岩漿和火山灰就毫不猶豫地將龐貝城從地球上抹掉了。

  1748年,一位當地的農民偶然發現了埋葬於地下1000多年的龐貝城。即使到今天,龐貝城也只有3/5被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來,仍有許多死難者、器具和建築物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儘管如此,富麗堂皇的龐貝城也使人們產生無限暇想。

  龐貝城佔地面積1.8平方千米,用石頭砌建的城牆周長4.8千米,有塔樓14座,城門7個,蔚為壯觀。縱橫的4條石鋪大街組成一個“井”字形,全城被分割成9區,每個城區又有很多大街小巷相通,金屬車輪在大街上輾出了深深的車轍,歷歷在目,彷彿馬車剛剛駛過一般。

  在大街的十字路口都設有高近1米、長約2米的石頭水槽,用來向市民供水。那麼水槽裡的水又是從哪裡引來的呢?原來水槽與城裡的水塔相通。水塔的水則是通過磚石砌成的渡漕從城外高山上引進來的,然後分流到各個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這個系統也為貴族富商庭院的噴泉和魚池供水。

  龐貝城裡還有3座大型劇場,其中最大的一座劇場位於城東南,建於公元前70年,可容納觀眾2萬人,也可以當作角鬥場,當年人與人、人與獸的角鬥就曾在這裡舉行。

  這座大型劇場的東側還有一座近似正方形的圓形體育場,邊長約130米,場地三邊用圓柱長廊圍住,黃柱紅瓦,金碧輝煌,場地正中是一個游泳池。這個體育場估計能容納觀眾1萬餘名。

  城西南有一個長方形廣場,是全城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四周建有官署、法庭、神廟和市場。

  城市至少建有一座公共浴室,不但冷熱浴、蒸氣浴樣樣俱備,還附有化妝室、按摩室,裝修也十分到位,牆上還用石雕和壁畫裝飾著。

  龐貝城遺址充分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的道德淪喪,一部分人沉溺於酒色,紙醉金迷,生活糜爛。龐貝城明顯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二是酒館多。不堪入目的春宮畫畫滿了妓院的牆壁,各種淫蕩的場畫在牆壁上隨處可見,城內酒店林立,店舖不是很大,酒壚與櫃檯都在門口,酒徒可以站在櫃檯外面喝酒,酒鬼們在一些酒店的牆壁上留下了信手塗鴉的歪詩邪文,至今依稀能夠辨識出來。

  比起埋在地下20米~30米深且被新城覆蓋的赫庫蘭尼姆,龐貝城埋在地下平均深度為3.6米,較易發掘,但要運走那麼多的泥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整個龐貝遺址就是一座博物館,用外牆圍成,不准任何人居住,更不准車輛入內,而在遺址外圍,逐漸形成了一座幾萬人的遊覽城市。

  一座死城就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重見天日。它反映了古羅馬時代城邦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座世界少有的天然歷史博物館。

  四、令人驚奇的土耳其地下城市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神奇而又古老的地方,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亞就是其中之一。它位於土耳其的格爾裡默谷地,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堡,這一地貌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後形成的。真正使卡帕多基亞聞名世界的是這裡地下城市的發現。

  迄今為止,人們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大約36座地下城市。其中並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馬克徹或代林庫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麼大,但都稱得上是城市。現在人們已經描繪出了這些城市的俯視圖。熟悉這一地帶的人認為,地下城市的數量肯定比這要多。現在所發現的地下城市相互間都相通,以一系列地道連接在一起。連接卡伊馬克徹和代林庫尤的地道,足有10千米長。

  令人驚奇的是地下城市確確實實存在著,可誰是建造者呢?它們是什麼時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麼?對此,人們眾說紛紜。當然也有人舉出具體的史實加以考證。史實之一是,據記載在基督教早期,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為了尋找避難之地來到了此地。最早的一批大約在公元2世紀或3世紀,以後一直延續到拜占庭時期,也就是阿拉伯軍隊攻打堅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的時候。然而考古學家發現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因為在他們到來之前地下城市就已存在。

  這一帶的地基是由凝灰巖構成的,因為附近就是火山群。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十分容易被鑿空,而火山在這一地區十分常見。就這樣,也許花了不過一代人的時間,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過13層的立體建築。在最低的一層,人們甚至發現了閃米特時代的器物。

  問題是人們修建這些地下城市有什麼用途?他們為什麼要躲避在地下?一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於對敵人的畏懼。誰會是敵人呢?

  首先,假設地面上的敵人擁有軍隊,在地面上,他們肯定能看到耕種過的土地和沒有人煙的房屋。而地下城市裡建有廚房,炊煙將通過通氣井冒出地面,很容易被敵人發覺。人們都知道要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裡的人們餓死或者封閉通氣通道憋死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人們恐懼的不是地面上的敵人,而是能飛行的敵人。這個猜測是否有道理呢?

  當然有。根據閃米特人在他們的聖書《科布拉·納克斯特》中的記載,我們知道所羅門大帝曾經利用一隻飛行器把這一地區搞得雞犬不寧。不僅他本人,他的兒子,所有服從他的人,也都曾乘坐過飛行器。阿拉伯歷史學家阿里·瑪斯烏迪曾描述過所羅門的飛行器,並大致介紹了他的部族。當時的人類對於飛行器現象產生恐懼,這是很有可能的。也許他們曾被剝削、奴役過,所以每當報警的呼喊響起來的時候,人們就紛紛逃進地下城市。當然這種說法也僅僅是一種推測。人們至今仍不知道土耳其地下城市的真正用途,但神秘的地下城市卻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五、宏偉壯麗的“空中之城”

  恐龍滅絕了,猛瑪象消失了,它們留下了化石;印加人搬家了,他們留下一座空城:馬丘比丘。

  為尋找傳說中“消失了的城市”,美國探索家海瑞姆·賓漢姆及其探險隊於1911年6月24日來到了波濤洶湧的聖河—烏魯班巴河峽谷,在雲霧繚繞的山頂上,他們發現了已經被廢棄了近一個世紀卻依然雄偉壯麗的“空中之城”—馬丘比丘這座神秘的古城。

  古城位於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以北118千米處,名字取自它所在的山峰,字面意思是“老山峰”。它三面臨河點擊查看臨河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一面靠著白雪皚皚的薩而坎太山,地勢極為險要。

  城中建築極具宗教色彩,凡是磨製光滑、對縫嚴整的建築均為神廟,且都配備三扇窗,縫與縫之間沒有任何黏合物粘接,連最鋒利的刀片也插不進去。牆上的每一塊石頭都像是在玩拼圖一樣被巧妙地連接起來,與其他的印加遺址的風格大相逕庭。

  “神聖廣場”位於城市中央,一座巨大的日晷矗立在那兒,馬丘比丘人通過它來測定時間。在古城的一端還有著名的太陽神廟和“拴日石”,印加人希望用拴日石永遠留住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太陽—萬物生命和希望的起源。

  勤勞的馬丘比丘人還在城堡對面的山峰上築出一層層梯田,並在每一層開鑿了引水渠,引來雪水澆灌農田,企望獲得豐收。

  擁有如此美麗而逍遙的空中之城,馬丘比丘人卻棄之而去,沒有任何留戀,沒有任何說明,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西班牙征服者的原因,可是,根據歷史記載,當年侵略者的鐵蹄並未能夠踏向這裡,並且,考古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早在1533年,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之前,馬丘比丘人就已經離開了這座美麗的“空中之城”!即使真的是因為西班牙人的入侵,想想印加帝國的雄厚實力,擁有萬騎精銳的印加人,居然不敢和100多人的西班牙入侵者做殊死的戰鬥?恐怕說不過去。

  天災?部落戰爭?奴隸反抗?種種懷疑都沒有任何痕跡能夠說明。今天的考古學家在綿延的安第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是拋棄了他們美麗的家園,在荒蕪的山地中再建他們理想的國度。

  印加人為什麼要在如此之高的地方建這樣的一座城市?他們為什麼又棄之而去?這種種謎團還有待人們解開。

  六、重現於世的吳哥古城

  歷史總留下很多遺憾,光陰總毀去太多珍奇。龐貝古城、瑪雅文化遺址已讓人們感慨不已。吳哥古城更在叢林之中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徵,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它與埃及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了祭祀“保護之神”毗濕奴,炫耀自己的功績,而建造了著名的吳哥窟(小吳哥)。

  大吳哥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吳哥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護城河環繞在周圍。城內有各式各樣非常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在吳哥城中心的是巴揚廟,它和周圍象徵當時16個省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重現於世的吳哥古跡,具有獨特和永久的魅力,這使世人為之傾倒、贊服,同時又使人們產生了無窮的遐想和許多疑點。

  疑點之一,何人建造了美妙絕倫的古城。它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精雕細琢,遍佈浮雕壁畫,其技巧之嫻熟、精湛,想像力之豐富、驚人,使人難以置信,以至於長時間流傳吳哥古跡是天神的創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壘砌這些建築時,沒有使用粘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時至今日,吳哥古跡的大部分建築雖歷經滄桑,仍巋然不動。吳哥古跡充分向人們展示了柬埔寨人民高度的藝術才能和充分的智慧。

  疑點之二,通過對吳哥城的規模進行估計,在這座古城最繁榮的時候,至少近百萬居民生活在這兒。可是為什麼這樣一座繁榮昌盛的都城竟會淹沒在茫茫叢林裡呢?它的居民為什麼都不見了呢?有人猜測,流行瘟疫或霍亂之類的疾病,使他們迅速地在極短時間內全部死去。還有人猜測,可能是外來的敵人攻佔這座城市後,將城裡的所有居民趕到某一地方做奴隸去了。

  疑點之三,在柬埔寨歷史上放棄吳哥是一個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一度強大的吳哥王朝的瓦解。那麼,是不是有別的因素呢?中國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結局與暹羅人的不斷入侵有關,這使得高棉人做出了撤離吳哥的最終決定。自從暹羅人不斷強大後,使高棉人蒙受深重的災難和巨大的損失。日益衰竭的國力使高棉人無法應付暹羅人的挑戰,只好採取迴避的方法。O·W·沃爾特斯博士也有相似的看法。但是他認為,吳哥王朝的衰弱和抵抗力的喪失,並非完全是暹羅人所造成,而是高棉王族之間內部矛盾鬥爭發展的後果。這時,暹羅人入侵,從而導致了吳哥王朝放棄古城之舉。

  15世紀上半葉,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曾經繁華昌盛的吳哥城雜草灌木叢生,逐漸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所湮沒。由於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重現於世的吳哥古城只能有待後人去探索研究。

  七、富麗堂皇的克里特島山的謎宮

  在中國古代,認真思考生死問題的人們把人的身體稱為“逆旅”,意思是身體只是靈魂在塵世間暫時歇腳的一個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寢陵,真的是沒有什麼分別嗎?

  4000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島山上居住著邁諾斯人,他們創造了比希臘還早的物質文明,而且成為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心。

  3000多年來,世人對邁諾斯文明的瞭解,除了那個廣為流傳、有關克里特島國王邁諾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宮的貪婪怪物彌諾陶洛斯的神話以外,幾乎是一無所知了。然而,英國考古學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紀初葉,把邁諾斯首都諾瑟斯的遺址發掘了出來。這次發掘的工程相當浩大,聳人聽聞。

  諾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屬港口,一共有近10萬居民。但這座龐大建築物是艾文斯最轟動一時的發現,他同大多數考古學家一樣認為那座建築物是王宮,屬多層建築結構,其中有好幾層築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豐,為世人所驚歎。王宮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壯公牛、舞蹈女郎和雜技演員為題材的色彩鮮明的壁畫。另外,還有許多石地窖;有斧頭的殘片、銅斧樂器;以及一個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鑲水晶造的近1平方米的棋盤。細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國王的寶座上、在接待室的鋪路石板上、在那些顯出典型邁諾斯建築風格的上粗下細的柱子上、在門道附近閃閃發光。

  那麼,這座富麗堂皇、結構複雜的巨大建築真的是一座王宮嗎?雖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般都同意這種說法,但德國學者沃德利克則不贊同,而且其說法好像有所依據。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沃德利克說:“諾瑟斯這座宏偉建築,絕對不是國王生時居所,而是貴族的墳墓或王陵。”

  依據沃德利克的說法,被大多數考古學家所認為的是用作儲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甕,其實是用來盛放屍體的。屍體被放在裡面後,加入蜜糖浸泡以達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則被用來永久安放屍體;壁畫代表的是靈魂轉入來生,並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畫出來。沃德利克還認為那些精密複雜的管道,不是為活人設置的,而是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沃德利克提出幾項很有意思的事實,比如說諾瑟斯這座建築物的位置,絕對不是建築王宮的絕佳位置,因為它所處的地方過於開敞,四面受敵,如若有人從陸上進攻即無從防衛。同時當地沒有泉水,必須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難供應那麼多居民。“王宮”及附近範圍內也無一望即知是馬廄和廚房之類的房屋,這裡的居民難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於那些被認為是御用寢室的房間,更都是些無窗、潮濕的地下房舍,在氣候和暖、風和日麗的地中海地區,絕不可能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居住。

  人們對迷宮究竟是王宮還是陵墓尚無定論,這也成為學者探索光輝燦爛的邁諾斯文明的動力。

  八、卓越的古跡—太陽門

  蒂亞瓦納科文化的傑出代表作—太陽門,是美洲古代最著名、最卓越的古跡之一,它聳立在安第斯高原上。

  太陽門高3.048米,寬3.962米,由重達百噸以上的整塊巨型中長石雕鐫成,中央鑿一門洞。據說每當9月21日黎明時,第一縷曙光總是準確無誤地從門中央射入。門楣正中間刻制著一個人形淺浮雕。從這個人形神像的頭部會放射出許多道光線,他的雙手各持著護杖,在他兩旁平列著3排48個相對較小的、生動逼真的形象。3排中的上下兩排是帶有翅膀的勇士,他們面對神像;中間一排是人格化的飛禽。這塊巨石在發現時已殘碎不堪,1908年經過一番整修,恢復了其舊觀,放在今天人們看到的基地上。

  在古代美洲居民還沒有製造出帶有輪子的運輸工具,也沒有使用馱重牲畜的情況下,到底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又是為什麼在這雲嵐繚繞、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了這座雄偉壯觀的太陽門呢?

  美國考古學家溫德爾·貝內特用層積發掘法證明蒂亞瓦納科文化的最早年代是在公元300~700年,而太陽門和其他一些建築應是在1000年前正式建成的。

  蒂亞瓦納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玻利維亞考古學家卡洛斯·龐塞·桑西內斯和阿根廷考古學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鑒定,蒂亞瓦納科建築應該是開始於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這一燦爛輝煌的文明大約是在公元8世紀以前,一般看法認為在公元5~6世紀。建築者可能是居住在安第斯山區的科拉人,他們認為蒂亞瓦納科曾是一個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場所。太陽門極有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頂上廟堂的一部分。

  美國歷史學家艾·巴·托馬斯也同意遺址是科拉人建立的這一理論,但他說那裡是一個大商業中心,或文化中心。階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場,石門框上的那個人形淺浮雕是雨神,輻射狀的線條是雨水,兩旁的小型刻像象徵著他們朝著雨神走去,以承認他的權威。

  更有甚者,說蒂亞瓦納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時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太陽門是外空之門。

  總之,對太陽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我們相信,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發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太陽門的秘密總有一天會被揭示。

  九、斜而不倒的意大利比薩斜塔

  意大利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誌。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有關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歷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研究,並採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但他仍強調指出,現在當務之急是弄清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奧妙。

  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裡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針對蓋裡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只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另一些研究者調查發現比薩斜塔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爾後又轉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該塔在過去幾百年間斜而不倒,250年後倒與不倒恐怕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

  當然,最關心斜塔命運的自然是比薩人,儘管他們也對斜塔的傾斜感到擔憂,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為自己的故鄉擁有一個自認為可與世界上著名建築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們堅信它不會倒下,他們有這樣一句俗語,比薩塔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他們對那些把斜塔重新糾正豎直的建議最為深惡痛絕。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實施基礎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

  人們目前還難以預言比薩斜塔今後的命運,但仍感歎它斜而不倒的壯觀景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