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槍炮部隊:比西班牙火槍兵早100年
明朝禁衛軍有三大營,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神機營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種部隊。這個部隊,對外可征戰,對內可保護京師,這是由中央直接指揮的機動部隊。
神機營共有5000人,其中,步兵有3600人,全部配備火銃;炮兵有400人,配備野戰重炮160門、大連珠炮200 桿,還有炮兵防身用手銃400 桿。另外還有騎兵1000人。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獨立槍炮部隊,比西班牙的火槍兵還要早100年。
神機營士兵
安置好神機營之後,于謙叫一些騎兵故作悠閒散漫,稀稀拉拉,三三兩兩地東遊西逛。也先看到這個情況後,急忙派遣一萬騎兵,迅速攻向德勝門。
當瓦剌騎兵逼近德勝門時,只聽槍炮齊鳴,硝煙四起,密集的槍彈和炮彈從空屋子中噴射而出。神機營採用三段式的射擊方法。
即:把士兵分為3排,首先射擊的是第一排處於隊列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緊接著是處於隊列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擊。
西方火槍兵
第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擊之後,馬上把空槍遞給中間一排的士兵,並從中間一排的士兵手中接過裝好彈藥的神機銃。中間一排的士兵從第三排士兵手中接過已經裝好彈藥的神機銃,快速遞給第一排士兵,同時,將從前排士兵的手中接過的空槍遞給第三排士兵。第三排士兵主要任務是裝彈藥。
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可以對敵人連續不斷地射擊,使敵人沒有絲毫喘息的機會。發明這種方法的是明朝初年的名將沐英。此法領先世界200多年。
瓦剌兵哪裡會料到,空屋裡會暗藏機關。剎那間,瓦剌兵被炸得人仰馬翻,鬼哭狼嚎。不一會兒,便死傷慘重,只得狼狽逃跑。他們回頭又直衝向西直門,誰知還沒站穩就遭到迎頭痛擊。他們又衝向土城,那裡的居民爬到屋頂上,將磚頭、石塊扔向瓦剌兵陣營。瓦剌兵沒佔到一點兒便宜。明朝大軍迅速趕到擊潰了他們。
明王朝的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明軍三大營是明朝軍隊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由明成祖朱棣親自下令組建,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內衛京師,外備征戰.
一﹑五軍營
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為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
二﹑三千營
三千營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也就是說,三千營實際上是以僱傭兵為主的。組建三千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著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明軍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三﹑神機營
這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士兵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期又添置火繩槍。在明朝時候,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這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
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此一戰術最早為明初名將沐英所創製,是所有前添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領先日本二百餘年。
明朝前期正規營編制: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桿(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 桿(多管火銃);合用藥675 斤;手把口400 桿(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三大營戰法
此方法本用於對付沐英防守地段起義軍的大象,後經朱棣將其改良並對三大營軍事力量進行合理調配與組合,達到克制機動性更加的蒙古騎兵的目的。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立刻向陣型前列靠攏,並做好火炮和火銃的發射準備,在統一指揮下進行齊射。
這輪齊射是對蒙古騎兵的突然打擊。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的兩翼,然後三千營與五軍營的騎兵會立刻補上空位,對已經受創的蒙古騎兵發動突擊。騎兵突擊後,五軍營的步兵開始進攻,他們經常手持制騎兵武器(如長矛等),對蒙古騎兵發動最後一輪致命打擊。
明朝水師戰鬥力強大:一百多人殲滅四千倭寇!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水師就是大明水師,明朝三百年基業,大明水師未嘗敗績。
話說600多年前,朱元璋一個和尚出身的傢伙,居然能恢復我中華,驅逐韃虜於漠北,功蓋漢家矣!當年,老朱陸域上收拾得差不多的時候,卻有倭寇,欲在王朝交替之際趁火打劫,不斷襲擾我沿海各地。但遇上這個千年一出的和尚皇帝,活該倭寇倒霉。
洪武、永樂年間,沿海佈防嚴密,衛所一起,倭寇已無下腳之處,即便上得岸來,也被明軍砍瓜切菜般削去腦袋了事,如劉江望海堝一役,將數千倭寇聚殲於一地,便是明證。如今不說鄭和之無敵,單說當年將東西洋視若昆明湖的明朝水師在浙江金鄉衛海域如捻臭蟲般將倭寇予以殲滅,便見明人之牛叉。
據《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五年六月,永樂皇帝派大臣專程前往浙江溫州蒼南的金鄉衛,慰問犒勞一批下西洋的官軍,因為他們在這裡,剛剛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海戰,大長了明王朝水師的威風,令好勇鬥狠的朱棣高興了好幾天,書中記載:“謙等奉命使西洋諸番,還至浙江金鄉衛海上,猝遇倭寇。時官軍在船者才百六十餘人,賊可四千。鏖戰二十餘合,大敗賊徒,殺死無算,餘眾遁去。”
如此了得的張謙,不是能征慣戰的將領,僅僅是個太監而已。他的船隻也僅是護送勃尼國王(今文萊)回國用的外交使節乘坐的普通海船,一條船、百十號人馬而已。即便如此,面對四千多的倭寇,不過大戰二十多個回合,就已大獲全勝,想見永樂年間明軍水師的戰鬥力是如何的強悍。
從獲獎名單上,還可發現,這條船上,除了火長之外,還有“番火長”,就是說,當時的船上配備的航海長,除了普通的明軍的航海長外,還有僱請的外籍航海長,這實在是對所謂明朝海禁政策的反諷。鄭和時代,明朝的海上政策一邊是禁止違式海船(二桅以上海船)出海,禁止民間海外交通,也不鼓勵外商來華貿易,朱元璋吃得太飽,甚至人家主動繳納的關稅也不徵收。
但另一邊,卻聘請不少外籍水手和譯者參加航海活動,海上浩浩蕩蕩、來來回回航行的都是明朝的船隻,膽敢觸碰明軍一根汗毛的,斬立決。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時代!福建沿海的沙灘上,過去有一處名曰“倭墩”的沙丘,就是當年戚繼光滅倭之後將倭寇屍體填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