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證!揭鄭和下西洋六大驚天之謎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歷史史料都已經遺失殆盡,也因此留下了一個個歷史謎案。

  謎案1: 鄭和下東洋

  1982年,時任山東大學中西交通史研究室主任的潘群,在第三期《文史哲》上發表文章《鄭和使日問題初探》一文。文中稱鄭和在下西洋之前,就曾出使過東洋。此說一經媒體披露,霎時在歷史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那麼,支撐這一神秘學說的歷史依據是什麼?鄭和為什麼出使日本?為什麼這麼重要的歷史事件卻鮮為人知呢?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一段塵封的歷史

  已過古稀之年的南京大學退休教授潘群在對記者說起這段經歷時,依然頗為激動。“1956年,當時我是山東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我的導師黃雲眉是明史專家,為了培養我特批休學兩年,專修明史。期間我發現了兩本書,一本是《明史紀事本末》,一本《明書》,這兩本書都是在《明史》之前編著的。”

  潘老邊說邊從書架中抽出兩本泛黃的線裝《明史紀事本末》,上載:(永樂)十五年冬十月,遣禮部員外郎呂淵等使日本。先是帝命太監鄭和等繼諭諸海國,日本首先歸附,詔厚繼之,封建諸山,賜勘合百道與之期,期十年一貢。

  “我當時就懷疑,鄭和出使西洋,日本為何首先歸附呢?而且還簽訂了《勘合條約》,每年都要向朝廷納貢,而這些在《明史本紀》、《明史》、《鄭和傳》等典籍中均無記載。”

  時年22歲的潘群擅於逆向思維,凡事好打破砂鍋問到底,這件事引起他極大的興趣。之後,他又翻看了《明書·戎馬志》,他驚喜地看到這樣一段記載:“永樂二年,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乃執其渠魁,以獻復金,十年一貢……”

  經過之後的查閱,潘老的這一觀點又有多部史書記載為證。江蘇省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羅宗真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也列舉說,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書》中有專門論述:“文皇帝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隻,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松諸處。是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日本一鑒·窮訶話梅》卷六的“流通”條也對鄭和出使日本的前因後果做了記載:“永樂甲申(二年),倭寇直隸、浙江地方,遣使中官鄭和往諭日本王。明年乙酉(永樂三年),其王源道義遣使獻所俘倭寇嘗為邊患者”。

鄭和下西洋

  《籌海圖編》“直隸倭寇變記”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永樂二年四月,對馬(壹)歧倭寇蘇松,賊掠浙江穿山而來,轉掠沿海,上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魁以獻。”

  明人馮應京在其《皇明經世實用編》中寫道:“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名其國之山曰壽安鎮國山。”

  以上史料,都為鄭和出使日本,提出了有力的依據。

  使日為除寇

  鄭和為何下東洋?一句話,明代初年海防的重點在日本,而貫穿明代300年的外患簡單道來只有四個字:南倭北虜。南指日本,北指蒙古,鄭和下東洋是為了解決這個“腹背之患”。

  明朝建立前後,日本浪人在中國沿海進行走私、搶劫,對中國形成倭寇之患。明太祖一怒之下於洪武十六年(138 3年)下令斷絕中日交通。

  1402年6月,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後,為了鞏固統治,解除海禁,協調與周圍鄰國的關係,派使臣到日本,日本也派使者到中國正式入貢。

  但就在明成祖準備派鄭和籌備下西洋時,卻發生了倭寇侵犯蘇州府和松江府一帶的事件。明成祖決定立即派人去日本進行政治交涉,而這一任務就落到了在朱棣奪權過程中屢建奇功,深得賞識的鄭和身上。

前往日本為消滅日寇

  鄭和也不負重托,在接受任務後,立即組織人馬東渡扶桑。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統督樓船水師十萬,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日本,並將明成祖的旨意告訴日本執政者源道義,“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日本統治者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倭寇首領,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情況。

  “源道義”是誰

  “源道義就是當時的日本國國王足利義滿。”關於鄭和下東洋之說,潘老在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週年 ”時也曾提出過,只是當時忙於組織編撰《鄭和下西洋》一書,故未公開發表。

  根據《客越志》記載,鄭和當年揚帆東渡日本的出發點應當是浙江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前些年還在那裡發掘出了刻有“鄭和”字樣的大鐵錨,隨後陸續發現的史書也都有記載。

  如今,“鄭和下東洋”的觀點已在學界得到了不少學者的贊同。羅宗真認為,鄭和這次下東洋,發生在下西洋之前的一年,即1404年。

  “歷史”的缺失

  時至今日,由梁啟超先生開創的“鄭和研究”已逾百年歷程。雖然經過了幾代學者的奮鬥,但類似於“鄭和下東洋” 一樣的航海壯舉仍然被許多迷霧所籠罩。為何官方記載在600年間竟悄無聲息地消失殆盡?

鄭和下西洋船隊

  “可惜呀!這些資料在明初時就因為有人反對,後來都被燒燬了。”潘群感歎道。“明代中期開始,供職兵部的劉大夏就私自燒燬全部鄭和資料,並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詞而被聲討了百年。”鄭寬濤對記者道。

  元代曾有十萬海軍,但元世祖忽必烈率十萬海軍攻打日本時,最後回來的只剩下3人。相反,鄭和下東洋的船隊只有 27000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由此也可以看出,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還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也正因鄭和下過東洋,對其下西洋起了保障作用。從明帝國當時面臨的形勢來看,鄭和必須先解決作為海防重點的日本這個後顧之憂後,才可以大舉下西洋。

  謎案2: 鄭和為何下西洋

  由於鄭和出使東西洋各國的詳細資料被燒燬,致使後人對鄭和下西洋知之不詳,對其下西洋的目的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於是,流行於坊間的N個下西洋版本也就無從考證。

  尋找建文帝?

  當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難”旗幟攻入京都應天(即南京)金川門時,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為了能順利地化裝潛逃,火焚皇后馬氏與太子朱文奎以製造假象。

  建文帝這一瞞天過海的高招為自己一時躲避追殺贏得了有利時機,但隨後朱棣很快便從屍體手上的一枚戒指辨明了死者的身份。不過,精明的朱棣不但沒有馬上揭穿事實真相,反而借題發揮,特意發佈詔告,向全國宣佈建文帝已“闔宮自焚” 。此舉目的就是能名正言順地登上皇位。

  建文帝是死於自焚?還是逃亡在外?這一歷史懸案,在眾多人的杜撰下,後來演變出建文帝流亡西南等不少版本,致使幾百年來史學界始終爭論不休。

鄭和下西洋受誰指示?

  隨著1991年,南京建鄴路拓寬工地發現規模宏大的地下水道;1998年,又發現建文帝出逃的涵洞,目前基本上可以蓋棺定論:時年,建文帝並沒有死。

  於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便顯而易見地與尋找建文帝聯繫在了一起。

  虎口脫險的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有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於是,鄭和下西洋是帶著皇帝使命的--尋找建文帝行蹤。

  而這一說法很快被學界推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範金民教授認為,把明成祖下決心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尋找建文帝這一說法過於牽強。

  其一,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後,即使逃到國外也沒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應當明白,何必三番五次派鄭和率領二萬餘人的龐大船隊興師動眾出海尋找?

  其二,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陷已經死於大火。

  其三,鄭和尋找建文帝缺乏充分的史實依據。《明史·鄭和傳》雖有記載,但即使《明史》也是處處矛盾。由於建文帝的下落無人知曉,《明史》的編撰者們就根據自己的看法來修正史。

  耀威異域?

  《明史·鄭和傳》中曾有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異域”,這一說法也成了國外學者“鄭和侵略說”眾口一詞的觀點。但潘群經過反覆研究考證後得出結論:是“耀威異域”而非“耀兵異域”。

鄭和的戰船

  潘群強調,“威”與“兵”,前者是揚我國威,是中國傳統的思想;而後者則是用兵打仗,是指軍事行動。這一字之差,牽涉到不同的政治見解。“鄭和侵略說”為“中國威脅論”提供依據。但史實充分證明,中國在鄭和時代就沒有侵略,沒有威脅,明成祖主張“厚往薄來”、“宣教化”,他說過對待別國千萬不能用兵,用兵是下下策。

  其實,鄭和七下西洋28年間只有過三次戰役,而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行動僅一次,還是被迫自衛反擊戰。從這一點來看,潘群的“耀威異域”還是有理有據的。

  潘群在研究調查中還發現,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國後,途經福建雪峰寺時曾拜望過建文帝。明朝遺民查繼佐所著,成書於康熙年間的《罪惟錄》中有驚人的記載,該書志卷三十二上的《建文逸記》說:“建文帝攜一子至浦江鄭氏家,後又納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過之,泣拜於地,為之摩足。帝微囑三保舉事,泣對不能,別去。”

  無力回天的建文帝削髮為僧,在幾個忠臣陪伴下從燕雀湖後宰門的一個涵洞口倉皇逃離京城。然後,被僧錄司左善世 (相當於今天的佛教協會會長)道衍和尚轉移到了一個最安全的地方。

  “這個安全的地方就是福建的雪峰寺。這段話記載了‘靖難’之後,逃出南京的建文帝的行蹤:他先後去了浙江浦江、福建福州,在這過程中,還娶妻生子,最後隱居在福建雪峰寺中。

  而巧合的是,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來後,在寺中遇見了建文帝,在這位前任帝王面前,鄭和哭著拜倒在地。建文帝要求他起兵反對永樂帝,幫助自己奪回帝位,但鄭和哭著對建文帝說,自己不能夠這樣做!”

  一方是以前的皇帝,雖被推翻,但總歸是正統,一方是追隨征戰南北的永樂帝,到底如何抉擇?只好“泣對不能”,這也似乎說明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尋找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目的到底是什麼

  迎取佛牙?

  潘群教授曾向相關媒體透露過他的新發現:即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迎取佛牙。據潘群介紹說,明成祖的重要謀士姚廣孝曾經隨鄭和下過一次西洋。編纂於民國二十年(即1931年)的《姚氏族譜》,記錄了姚廣孝這一明初名人的事跡。族譜中說,永樂七年(1490年),姚廣孝全程參與了鄭和船隊的出航,經過今天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姚廣孝是何人?他是朱棣王朝“智囊團”中最重要的一位。據《明史》記載,自從永樂年間,姚廣孝被朱棣召到京城之後,就一直是朱棣最為倚重和信賴的謀士。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推翻建文帝,姚廣孝出謀劃策,居功至偉。

  朱棣即位之後論功行賞,姚廣孝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權傾朝野。姚廣孝去世時,朱棣還親自給他撰寫了神道碑碑文。厚遇如此,可見姚廣孝是永樂朝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姚廣孝隨鄭和一起下西洋,足以說明船隊執行的是一項極為重要卻又萬分保密的使命。”潘教授說,很多古籍資料都記錄朱棣曾派人尋訪建文帝下落,由此許多人推理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此事,甚至有些說鄭和在某次航海中找到過建文帝,只是向皇帝隱瞞了事實。

  雖然如此,潘群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使命是迎佛牙。這是因為姚廣孝是一位級別非常高的官員,派遣這樣的官員出行,說明朱棣對第三次下西洋進行過謹慎的策劃,而迎回佛牙的事實以及當時隆重非凡的景象記載,也說明這一趟出航不僅順利完成了使命,而且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

  古書中對迎佛牙之事的記述極富傳奇色彩。《大唐西域記》則記載了佛牙迎回以後,朱棣專門派人“於皇城內莊嚴檀金剛寶座貯之”。由此推測,說遠航的主要目的是迎佛牙,更加貼切。

鄭和歷史畫像

  招藩來貢?

  其實,中國和海外國家的貿易關係,自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就從未間斷過。到了明朝,明成祖派遣鄭和大規模地進行海外出訪,重燃一度在洪武末期停止入貢的貿易活動。從1405年到1433年這28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所贏得的成果遠遠超出最初的預想。至此,明朝不僅在南洋、西亞地區盛名遠播,更加深了中國對南洋一帶的風土人情的瞭解,為中外交往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許多專家都認為,鄭和出使西洋以和平外交為主調,“和順萬邦”、“共事天下太平”,這點與西方的“鄭和侵略說 ”截然不同。儘管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但他沒有,也不想成為“海上霸主”,沒有侵佔、掠奪,始終只是充當溝通東西方的和平使者。每次返航時,都有外使隨船來華,多時達千人。可見,鄭和下西洋並不是為了尋找所謂的建文帝,更絕非“耀兵異域”。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在祖法兒(現為阿曼東岸),鄭和船隊以絲綢、瓷器等物資換得乳香、蘆薈等物。而在阿丹(現為也門亞丁)則換得色彩各異的寶石、珍珠,及高二尺的珊瑚樹。除此之外,還有讓中國人津津樂道並深感好奇的獅子、花福鹿(即斑馬)、豹、鴕雞(即鴕鳥)、麒麟(即長頸鹿)等各種熱帶地區動物。

  由於中國自古就視麒麟為瑞獸,所以當麻林國(現稱坦桑尼亞)贈送所謂的“麒麟”(即長頸鹿)時,引起明朝百官稽首稱賀,紛紛好奇於這種長頸的吉祥的動物。不管是動物、香料,還是其他特產,原本都只為了朝貢而進入中國境內,久而久之,卻成為中外通商的主要產品。

劇中鄭和下西洋

  鄭和船隊本著厚往薄來、睦鄰友好的原則,與各國既開展貿易,又結下友誼。在馬六甲,拜裡米蘇拉甚至同意他們的船隊在當地沿岸地區建造一個倉庫式的小城,四周欄柵包圍著,四角設有更鼓樓(類似敲鐘的塔樓),裡面設置倉庫,作為航行的補給與運輸的中途站。這也正是後人在調查研究時提出的有關“鄭和基地”的論點還原。

  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帶回許多珍貴的貢品,同時,許多諸藩更是慕名到訪中國。據相關資料的不完全統計,永樂一朝( 明成祖年號),僅是南洋地區就有九十餘個使團訪問中國。永樂和宣德三十數年間,外國使團更多達四百多批,每次到訪的少至六七十人,多則有五六百人。

  謎:3: 中國發現世界

  生活在委內瑞拉海灣的伊拉帕人、馬奎塔人祖先,就是現在的中國廣東人?600年前,中國人的船隊真的到過美洲、澳洲,並在那裡居住嗎?如果是,那麼中美洲的文化藝術會不會是中國人將之傳播到那裡的呢?……

  美洲?澳洲?南極?是鄭和發現了它們。一位英國老軍官試圖用他大膽的假設來證實這一驚人推斷——1421年,中國發現了世界。

  退役老軍官的執著

  14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加文·孟席斯的英國海軍退役老軍官,手裡摩挲著一幅古代地圖,目光焦灼。

  孟席斯對中世紀的歷史,特別是對探險家的地圖和海圖有著狂熱的執著,這幾乎成了他欲罷不能的追求。現在回想起 14年前那一刻,當他看到那幅古代地圖時,腦海裡竟浮現出了一支航行在中世紀加勒比海的船隊。更奇怪的是,這支船隊既不是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也不是環遊地球一周的麥哲倫。

鄭和下西洋

  難道還有比他們更早的船隊到達美洲?

  孟席斯1937出生於中國上海,兩年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離開,1953年,其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可能是出於對故土的眷戀和對偉大航海家的崇拜,他仔細端詳著那幅古圖,眼前一亮——這分明就是鄭和下西洋的那支船隊。

  此後十餘年,孟席斯著魔般地為這一驚世發現而興奮著,並不辭勞累地四處奔波,為尋找更多的證據來支撐他的發現。

  孟席斯的“中國發現說”

  早在2002年3月,孟席斯就曾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首次發表了《鄭和發現美洲》一文,此文一經發表,當即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而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在交通部任職的房仲甫先生也發表過一篇中國發現美洲的文章。文中稱,鄭和的船隊是通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並稱有中國人的後裔在美洲居住,當時很多人都反對房先生的這種說法。”潘群介紹說。

  而孟席斯曾查閱過大量的15—16世紀早期的地圖,他經過研究證實,一些中國船隊確實在15世紀早期開始了它們的探險航行。其中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一支由4個船隊組成的龐大艦隊。

  永樂十九年二月初二(1421年3月5日),鄭和奉命第五次下西洋,於永樂十九年九月(1421年11月)返回。與此同時,與鄭和同行的另外三支船隊,分別由大太監洪保、太監周滿和周聞率領,並開始了載著人們去天涯海角的航行。

鄭和下西洋劇照

  “我研究的證據說明,在1421年的整個航行期間,在高級將領洪保、周滿的率領下,明朝的船隊真正到達了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甚至南極洲以及澳大利亞。其中周滿將軍的艦隊一直向西航行,經香料群島返回;洪保將軍的艦隊向著南極洲往南航行,在回航時向東航行,途經南半球的海洋、滿剌加和古裡。”孟席斯肯定地說。

  “孟氏求證法”解開美洲謎局

  “我翻查研究了大量的地圖和海圖得出結論,鄭和的一支船隊到過美洲。上次我們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展出一些中國古代科普類的圖,最久遠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北宋。通過兩年多來對各種圖的對比,我發現後來鄭和對這兩種圖做了很多的改進。”在5月26日南京舉行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研討會上,孟席斯稱。

  孟席斯表示,“按照中國的史書記載,鄭和確到過美洲,在一次考察中,一位歐洲人也說他曾在紐約發現有中國的殖民地。在14世紀和15世紀早期,世界上最可靠的、最大的船就是這種中國帆船。14世紀摩洛哥旅行家、作家伊本·巴圖泰在橫穿亞洲的旅行中記載,整個印度馬拉巴爾海岸與中國之間的貨物均是由中國船來運輸的。”

  為了印證鄭和的船隊的確到過美洲,孟席斯還找到大量的地圖作證據,如在英國圖書館藏有早期阿拉伯地圖的複製件。此外,孟席斯還告訴記者他的最新發現:“我發現美洲印第安人的DNA和他們的疾病同中國人以及東亞人的十分一致。從這個結論裡可以推測,在哥倫布之前,中國人通過航海已經到達了美洲。”孟席斯興奮地說。

鄭和下西洋研究

  航向南極洲和澳洲

  按照孟席斯的推斷,就在周滿將軍率隊航向美洲時,洪保將軍的船隊也開始了他的南極之旅。

  “在赫爾特島向北300英里的克爾格群島,是以法國人勒·康提·瓦斯·德·克爾格倫命名的,他在1772年2 月12日發現了它們。此地經風的推動,意味著克爾格倫群島是來自西面——也就是來自南美洲,更準確地說也就是洪保將軍艦隊航行的方向。”

  孟席斯找到了一些關於洪保艦隊到達該群島的獨立證據:其一是在《明代名人傳記辭典》中有一些記載,“一些船隻到達了很遠很遠一個名叫哈甫泥的地方,這個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南極洋中的克爾格倫島。”;其二是哈甫泥在中國人茅坤的海圖中也出現了,此圖是大約在永樂二十年(1422)左右編纂的《武備志》的一部分,在圖的邊上註釋有“風暴阻擾了艦隊繼續向南航行”。

  在英國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保存著一種奇特的,已經滅絕了的動物標本,長相類似一種澳州的野狗,它曾經被人馴養過。是南美狐狸和歐洲人到達南美洲之前,被越過海洋帶到福蘭克群島的野狗雜交品種。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怎樣來到島上,又何以會滅絕?孟席斯認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中國人留下了它們所帶的一些狗在福克蘭群島,隨後這些狗和當地的狐狸交配。那麼,航海的船隊又怎麼可能帶狗上船呢?

  孟席斯對此的解釋是,中國能造在大洋中航行的船的歷史已經有幾個世紀。這些船支在遠洋航行中,不但隨船攜帶有大豆、麵粉、小米和大米,還有以獨特方法保存的水果和蔬菜。肉是有限的,所以在船上養狗是為了補給船員的肉食所用。

鄭和下西洋船隊

  鄭和環遊世界第一人?

  “1421年(永樂十九年),中國人首先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70年;中國人發現澳洲,先於庫克船長35 0年;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孟席斯的觀點一經公開,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議論焦點馬上由此前的“鄭和所率船隊最遠到過哪兒”,轉到了“誰是環遊世界第一人?”

  鄭和七下西洋是鐵的事實,但他是否是環遊世界的第一人——似乎是每一位關心鄭和與航海事業的人所共同關注的話題。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答案依舊是個謎。如果證據確鑿,史料充足,那麼真就如孟席斯在其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所說的那樣:一直書寫著由西方人開闢航海通道的世界歷史,要被改寫成中國人的名字。

  儘管孟席斯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海灘上發現了中國帆船的遺骸以及與中國相似的植物群、動物群等。但在沒有任何直接的史實記錄的情況下,單憑地圖和海圖就說鄭和當年到過美洲、澳洲以及南極地區是很難具有說服力的。

  第一聲質疑來自南京政治學院的陳顯泗教授。在2005年5月26日的鄭和研討會上,當孟席斯提出以上觀點後,陳顯泗教授提出疑問:就算證明這個島上的人是中國人,但又有什麼依據能判定,這些中國人就是鄭和時期的人,甚至是鄭和船隊的人?

  而鄭和第二十世孫鄭寬濤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也認為,中國堅持傳統的“二位研究法”,而孟席斯則採用了不同於中國的研究方式,比如洋流、信風、航向,以及各種海圖,並以此推斷出鄭和去了美洲。“理論上講是說得過去的,但不要忘了,鄭和當年下西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環球。所以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還需要進一步小心推敲。”

  如此看來,神秘的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依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鄭和下西洋

  謎案4: 永樂十九年之謎

  永樂十九年,在中國的航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開始了第六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西洋之行。同樣,永樂十九年也是“多事之秋”的一年,現存的許多史料中,大凡有記載鄭和下西洋一事的,必有永樂十九年。那麼,這一年究竟發生哪些重大變故呢?

  鄭和“中道取回”

  據清初手抄本《針位篇》載: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奉聖旨,鄭和、楊敏、李愷等三人,率船隊往占城、暹羅、滿剌加、榜葛剌、錫蘭、古裡等番邦,周遊三十六國,航程遠及阿拉伯及東非沿岸諸國,至永樂二十三年(1425年 )……

  當年隨同鄭和船隊出海的還有一位重要的“證人”,此人叫馬歡,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負責記載航行。他的日記《瀛涯勝覽》在鄭和的最後一次航海之後,於宣德八年(1433年)出版。

  根據馬歡的記載,鄭和船隊離開北京6個月後到達滿剌加。起初,中國人在此設立港口,採集來自美洛居——香料島的香料。不久,滿剌加發展為中國瓷器和印度紡織品的集散中心和印度洋貿易的主要中心之一。

  種種史實表明,鄭和及所率船隊的的確確在永樂十九年這一年出海。然而,關於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中道取回”之說的謎局,也正是圍繞這一年展開的。

鄭和下西洋

  “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永樂’根本不曾有過二十三年,到1424年也就是永樂二十二年就終止了!”潘群教授的一番話,為“永樂十九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不過,1983年10月於江蘇太倉縣城廂公園“樹萱齋”西壁內發現的《周聞夫婦墓誌銘》似乎可以說明什麼。

  周聞曾五次參加下西洋的活動,周聞墓誌銘全名為“明武略將軍太倉衛付千戶尚侯聲遠墓誌銘”,銘文記載了周聞五次參加下西洋活動的日期,即永樂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其中永樂十九年載:“中道取回”。永樂二十二年尚有一次籌劃中的遠航,但因“仁廟(仁宗)詔停止之”而沒有進行。

  那麼,永樂十九年(1421年),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為何要“中道取回”呢?

  失寵緣於三殿火災

  “永樂十九年(1421年)太重要了,可以說是鄭和下西洋的‘轉折點’。時年明代遷都北京,當時鄭和已經不受寵了,好多大臣也都紛紛批駁鄭和下西洋一事。”潘教授答道。

  自永樂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朱棣便徵調23萬人,仿照南京明故宮樣式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十九年(1 421年)正月,故宮主體“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完工,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也正是這一年的二月,處在官場事業巔峰的鄭和奉旨從南京開始了第六次下西洋旅程。

  然而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剛建好的三座宮殿突遇火災,翰林院侍讀李時勉等人向明成祖進言,說這是下西洋勞民傷財所帶來的惡果。由於當時迷信盛行,明成祖心中也很犯疑,“這是否是蒼天的懲罰”。於是,其下令停止在西洋購買一切物件。

  自此,明政府官員中對下西洋的非議愈漸多了起來,就連當初竭力歌頌下西洋的大臣,此時也站出來反對,認為下西洋在物質上耗費巨大,人員也有相當損失。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暴亡,其子仁宗繼位後再次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動,鄭留守南京,負責修理南京宮殿。

鄭和下西洋

  “但是,鄭和留守南京期間十分失意,當時仁宗皇帝竟然不發給鄭和手下官軍維持生計的月糧,甚至調撥專給罪犯吃的罪人米充抵鄭和官兵的口糧。

  仁宗的兒子宣宗繼位之初,鄭和副手為辛勤修理明故宮的軍民請賞。誰料宣宗竟大發雷霆,他命令司禮監下文命令‘ 鄭和毋妄請賞賜’,甚至直接派人警告鄭和‘謹守禮法、毋窺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呈情。’這已足見鄭和當時已不復此前下西洋時的風光了。”潘群介紹道。

  謎案5:航海家墓在何方

  關於鄭和墓葬何處,國內史學家眾說紛紜。一說鄭和死後賜葬於南京牛首山;另一說鄭死後屍體留在了印度古裡;還有的分析認為,鄭死後時值盛夏,因擔心屍體不便運回國,便葬於大海。所以牛首山之鄭和墓只是一衣冠塚,並無屍體。

  在記者此次赴南京採訪時,南京大學教授潘群、江蘇省鄭和研究會馬光汝主任以及南京政治學院教授陳顯泗,以及鄭和第二十世孫鄭寬濤,都一致認為鄭和死後正是葬於南京牛首山。

  解開身份謎團

  1956年,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中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文物上刻有“明御用太監李福善奉施”。李福善是誰?為何捐建弘覺寺塔?

  有學者論證李福善就是鄭和本人,因為鄭和曾用過法號“福善”。但此說一出,便引起眾多爭論。

鄭和下西洋

  “後來我多方查找資料,終於查到了這個人。此人名李童,與鄭和同一時代,此塔系李童為首的一個宦官集團籌資興建。”鄭寬濤對記者道。

  李童與鄭和關係密切,是明英宗朱祁鎮時的御用太監。據記載:李童字彥貞,號樸庵,江西廬陵人。生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卒於明景泰四年(1452年),終年63歲。

  李童比鄭和小18歲,他同鄭和一樣因軍功卓著陞遷很快,並一起侍奉了三位帝王。有著相同的成長經歷和心理歷程,李童與鄭和共事多年,情誼深厚。

  明朝宦官參與軍事,他們隨軍征戰、立下赫赫戰功,並在皇帝的寬許、培埴下形成一股可以影響朝廷外交、貿易、朝政的宦官勢力。無疑,年齡最長、功績最大的鄭和是這個宦官群體中最受人敬重的,就連清人編寫《明史·宦官傳》也將鄭和排在首位。

  鄭和於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卒於印度古裡,引起朝中宦官集團的惋惜和悲痛。鄭和死後,賜葬於牛首山,崇佛的宦官集團認為應該為紀念鄭和做些什麼,而在鄭和長眠的牛首山興建一座氣勢恢宏的寺廟用以祭奠,就成了最自然的方式。

  由於李童是三朝元老,權傾一時。由他主持修建弘覺寺塔也合情合理。弘覺寺塔地宮出土文物銘文“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地宮出現李童奉施之物,說明李童代表朝廷,參加該塔落成典禮或鄭和安葬儀式。

鄭和下西洋

  鄭和墓是衣冠塚?

  此前史學家們一度認為鄭和墓只是衣冠塚而並非屍體。據《鄭和傳》所載,鄭和七下西洋於宣德七年十一月六日,抵達錫蘭山別羅裡。在此之後,鄭和又到祖法兒、木骨都束、竹步等國,再向南一直過了赤道,到達非洲最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然後回航。

  當船隊行至古裡附近時,終因操勞過度一病不起,這位在海上奮鬥近三十年的偉大航海家,於宣德八年(1433年 )四月初(1-9日之間),在印度南部西海岸的卡利卡特逝世,終年六十二歲。

  為考證鄭和死後究竟葬於何處,陳顯泗、馬光汝及鄭寬濤多方尋找證據。期間據常熟一造船廠老工人講,古代遠洋船隻每艘船上都設有一間停屍房,專門用來停放將領屍體,相當於現代的太平間。

  明朝的造船技術很發達,在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人死後放置停屍間不會腐爛,加之海水是鹹的,將屍體用海水浸泡後,即使是夏天也不會腐爛。

  “鄭和死後,宣德皇帝賜葬南京牛首山,在古代賜葬必須是屍體安葬,不可能是衣冠塚。另外在明代,用水銀作防腐處理已盛極一時,即使布衣百姓存放屍體,也可以採用水銀防腐。這一觀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原廈門大學人類學系專家莊為璣教授就曾證實。

  何況像鄭和這麼重要的首領怎麼可能葬於大海?”馬光汝認為,明朝行遊在外的海船上都備有兩副棺槨,專供保存首領屍體,這些在《琉球志》上均有記載。

鄭和下西洋當時的報紙記錄

  謎案6:中國此後為何閉關自守

  鄭和下西洋後,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即銷聲匿跡。但這個十五世紀震驚世界的壯舉,對打通東西海道,密切中外友好交往,促進經濟和文化交流,都起到重大作用。那為什麼在明代中期以後這種航海被終止,中國也由開放政策改為閉關自守了呢?

  國力衰敗導致封閉

  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國後,明成祖便因財政問題,不再大力支持耗資巨大的船隊出海。明成祖駕崩後,明宣宗在最後一次(第七次)航行後不久,下令嚴禁船隻出海航行,以及停止所有建造遠洋帆船及修繕工作,違反者都被處決。

  至此,中國的海上事業日漸衰落,自此開始步向閉關自守的時期。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國際貿易和其後的工業革命,把西文世界推向了現代化。

  鄧小平曾說:“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中國被侵略了,包括以後的清朝康乾時代,都不能說是開放的。”

  支費浩繁榮,庫藏為虛(《明史》卷三百三十二),是終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據粗略統計,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了約二千艘海船。另據計算,每隻寶船造價約五六千銀兩,由此可見,下西洋船舶耗資之巨。

鄭和下西洋

  而這還只是一部分,此外,對大量的外邦來朝貢者,論級行賞,數字極為可觀,明成祖曾說:“朝廷取四夷,當懷之以恩。今後朝貢者,悉以品級賜繼,雖加厚不為過也(《永樂實錄》卷一百一十九)。”

  其實說到底,終止下西洋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國力由盛而衰。

  統治者的短視

  毋庸置疑,明朝是我國航海業盛況空前的年代。據記載,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來自30多個國家的1200 餘名使臣隨鄭和船隊來到了中國。中國的外交經濟達到鼎盛,即便在唐朝也不多見。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既耗費財政,又浪費人力物力,實屬得不償失。這些人只看到了一點,而忽略了鄭和下西洋的真正意義,它不僅促進了我國航海業的發展,也提升了手工業、冶煉技術、民間貿易的發展。”馬光汝說。

  潘群教授形容說,“中國古代由盛而衰的分界線是鄭和下西洋,歷朝歷代,鄭和下西洋也代表著中國強盛的極點。同時它也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和海外交通發展史的必然結果,這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然而,就在鄭和去世後的五年時間裡,中國不再派船隊護送來訪的使臣回國。1436年,爪哇國使臣在搭乘別國船隊回國途中,不幸遭遇風浪,死了40多人。爪哇國王聞聽異常憤怒,從此不再與中國來往。

鄭和下西洋

  國外曾有學者對中國當時的這一做法頗感惋惜和不解,並說道:“中國把一個開放的大好格局,令人匪夷所思地突然關閉了!”

  明憲宗時期,太監馮保準備再次下西洋,並拿出當年鄭和用過的航海圖,結果被兵部侍郎劉大夏一把火全都燒掉了。

  在此之後的數個世紀,中國航海業少見起色,更多的卻是諸國列強用鐵蹄和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