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最近成為了人們談論的焦點,原因很簡單,因為火星上的液態水實在是太激動人心了。
但是曾經火星上的巨型湖泊和湍急河流,儲存著比現在多得多的水源。而最近的兩項發現則告訴了我們,那個逝去的火星世界到底長成啥樣。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從2012年以來一直在蓋爾撞擊坑巡遊,收集有關岩石和撞擊坑成分的數據。2013年當參與任務的科學家分析數據的時候,他們發現岩石中礦物質只可能來源自那些遠古的淡水湖,它們存在的年代也許要追溯到超過30億年前。
火星湖泊設計圖
在上周新發表於《科學》週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佇立在撞擊坑中心的夏普山的基底岩石層進行了研究。根據這些岩層的分佈,他們發現,蓋兒坑中的遠古湖泊有可能深達數米,這已經足夠讓馬克。瓦特尼在裡邊玩潛水了。
火星水源遺跡
研究小組通過收集到的數據,估算出這個古湖泊每次能夠維持液態100到1萬年,並在大概1萬到1000萬年的時間裡,隨火星的氣候改變反覆結冰融化。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地表的湖水經常消失,但是地表下的水卻可能從未消失過,只是會隨著不同情況潮漲潮落。那麼為什麼此事如此令人振奮呢!因為液態水存在的時間越長,那麼越可能有生命獲得足夠的時間進化。
在本周的另一篇發表於《自然》週刊的文章中,來自美國和匈牙利的科學家同樣對,好奇號在蓋爾撞擊坑中得到的沉積物數據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一次他們的目的是還原遠古火星河流的樣貌。
蓋爾撞擊坑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在於它擁有沖積扇地貌。這種地貌是一種在河流沉積時形成的錐形岩石層,其中有些岩石是圓形的鵝卵石,這些鵝卵石在被河流沖刷著沿河床移動時被打磨光滑。
起初當科學家們把好奇號發現的卵石與地球上形狀類似的圓卵石做對比時,他們原以為這將需要至少幾千米的河流,才可以把它們磨得如此光滑。
湖泊遺跡
但是研究小組想要獲得更準確的數據,確定到底多大的河流中可以出現這樣光滑的卵石。
於是他們在實驗室中設置了一個旋轉的圓筒,放入80枚石子,筒中有一個漿葉用於攪拌。他們測量記錄了石子隨時間的形狀變化情況,接著他們利用實驗結果對火星上的岩石進行了計算,結果表明,火星河流可能比我們之前預想的要長很多,和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
火星水源分佈
這些卵石可能來自於蓋爾撞擊坑的北部,但河流捲攜著卵石移動了大約50公里,而不是之前估計的20公里。
研究組指出,這個模型不僅僅向我們展示了遠古火星河流可能的樣貌,它也可以被用於研究其他地方的岩石。比如土星的衛星泰坦,甚至小行星。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火星馬鈴薯植株的新聞,但是總有一天火星上會有足夠的水以支持它們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