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文學家在小麥哲倫星系(Small Magellanic Cloud,SMC)一個超新星殘骸(supernova remnant,SNR)中發現有顆波霎(pulsar,脈衝星)的證據。經由錢卓(Chandra)和XMM-Newton兩架X射線觀測衛星的觀察,顯示這顆波霎的自轉速度每18分鐘才轉一圈,這在波霎圈中算是超級慢的了,而且這是天文學家首度確認在SMC的超新星殘骸中發現波霎。
位在南天杜鵑座方向的SMC是我們銀河系最大的衛星星系之一,離銀河系僅約18萬光年。波霎是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後,原核心部分所形成的自轉快速、密度極大的中子星。在右上方錢卓和XMM-Newton的X射線(藍色)和智利Cerro Tololo美洲際天文台(Inter-American Observatory)的可見光(紅色和綠色)合成影像中,影像右方的白色亮源就是編號為SXP 1062的波霎,它周圍散佈著藍色的瀰散X輻射,再外一點是個紅色的氣體殼層。這些瀰散X輻射和紅色可見光殼層都是SXP 1062周圍超新星殘骸的一部份。可見光資料還顯示SXP 1062左側附近有個由氣體與塵埃所組成的恆星形成區。而比較錢卓X射線影像和可見光影像後,天文學家發現SXP 1062還有個熾熱的大質量伴星。
利用這張影像,兩組不同的天文團隊分別估計出SXP 1062周圍的超新星殘骸年齡為10,000年和40,000年;無論哪組數字,都意味著這個波霎非常年輕。因此,假設在超新星爆炸同時誕生了這顆波霎,那麼它塬始的自轉速度應當相當快速;但是從X射線資料,天文學家估算出SXP 1062的自轉速度慢得異常,轉一圈的時間約為18分鐘,通常比較老的波霎轉動速度才會這麼慢,事實上,SXP 1062是SMC中自轉速度最慢的X射線波霎之一;所以,與其他年輕波霎動輒每秒轉數圈的速度相比,真是波霎中的異類。這個特性讓天文學家對它相當感興趣,但也對此奇異特性形成緣由頭痛不已。
為了破解這個年輕波霎卻自轉超慢得奇怪現象,目前天文學家們已開始著手建置理論模型,設法解釋這個奇怪天體在數萬年的短時間內,自轉速度快速減慢到現今模樣的演化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