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第一個工作任務傳回三張照片以後沒消息了,然而,新聞聯播推出的一組寫真,尺度大到沒有節操,徹底顛覆人類對月球的認知。
這些圖片一出來,新的質疑美國人假登月的輿論高潮馬上要在全世界掀起~
讀者好好看著圖片,看看嫦娥著陸器的著陸腿,激起的月塵,而且非常的明顯!
新聞聯播:嫦娥三號著陸區全景照片首次公開。
讀者注意看照片的上部,有清晰的腳印,而且腳印還明顯有深度,就說明這塊不是堅硬無比的石頭,是有月塵的,各位再看支撐腿前面伸出的一個圓柱體的東西,看著像一顆雪茄煙,它的中部也是被埋在月塵裡的,結果,偏偏這支撐腿卻是一點月塵都沒有濺起來!
讀者對比下圖,看看美國阿波羅的:
這是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後的第一張照片
太牛了吧!看出什麼問題來了沒有?
神一樣的作品啊!美國臉被嫦娥打的拍拍響。
假的果然真不了!
嫦娥三號是一直到距離月球表面4米的時候,還有反推發動機在工作,來減少下降的衝擊力,這個就已經夠近的,退一步講,即便阿波羅的最後制動與嫦娥三完全一樣,但由於阿波羅質量更大。
那最後的衝擊力只能是更大,也就是說,阿波羅無論如何下落時對月塵的衝擊力,至少也要與嫦娥相當,(實際上是只能更大),結果是,阿波羅一點月塵竟然都沒有激起來。
乾淨的不能再乾淨了,可以說一點月塵都沒有激起來!
讀者以後能看到的月球照片肯定是少之又少,沒有辦法!為了給某大國留面子!
遠處撐腳對月壤有明顯擾動。
英美媒體早前就曾報道,荷蘭國家博物館多年來一直珍藏著一塊據稱是美國太空人1969年首次登月時採集的“月球岩石”,並為它投了一份高達30萬英鎊的天價保險。
日前專家對其鑒定後發現,它竟然壓根就不是什麼“月球岩石”,而只是一塊已經石化的爛木頭而已,其價值不會超過50英鎊。
本人基本上是美國登月陰謀論者,以6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要想往月球來去自如,實在是奇跡中的奇跡。
最近再次訪問美國阿波羅11號的登月照片庫(apolloarchive.com),認真鑒別其中的漏洞,不得不說,情況十分微妙複雜。
對於網上針對美國國旗為何在月球上呈現“飄揚”狀態,確實沒多少值得探究的。
宇航員阿爾德林(Aldrin)在向國旗致禮。旗幟的確不是在飄揚,而是皺折導致的。
這面看起來像在微風吹拂下飄揚的旗子,不是在飄揚,而是皺折導致的。
但是深藏在內部的東西,仔細探究起來可就不這麼簡單了。
由於太陽紫外線輻照的影響,月壤細粒會週期性的升起,在著陸器的推進器點火和月球車行走時,月壤細粒也會大量揚起,這些運動的月壤稱為月球塵。
月壤是覆蓋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層直徑小於1毫米,具有黏性的細小粒子。
在月球各處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幾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
在地球上,塵土是最普通的東西。月壤和月球塵卻不同凡響,這裡面包含著許多秘密。
支架撐腳細部。可能是這邊的月壤很薄?沒有明顯下陷跡象。
可以看出月壤沒有明顯下陷跡象
網上資料: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的那個著名一步的腳印。可反映月壤的大致厚度。
阿爾德林身邊的腳印顯示月壤厚度是不均勻的。
美國探索月球歷史紀錄(網上資料)顯示:
1968年之前美國沒有實現探測器“繞、落、回”;
1969年美國一步到位直接宣佈載人登月並安全返回,這不符合航天探索的步驟與進度。
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而已。
月球表面和地平線。遠處豎立的那個就是電視攝像機。數據傳輸是個大問題。
這個可以看到登月艙噴氣罩下方月壤被吹散的痕跡。有沒有問題?
本人基本上是美國登月陰謀論者,以6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要想往月球來去自如,實在是奇跡中的奇跡。
最近再次訪問美國阿波羅11號的登月照片庫(apolloarchive.com),認真鑒別其中的漏洞,不得不說,情況十分微妙複雜。
在月球上他們也拍到了地球照片。
宇航員也不是嘛事沒干多少,這是在安置地震儀。
這個是激光反射器,據說後來留在月球上了。這麼小一塊能反射回多少來自地球的光線?
下面兩張圖是登月艙正在逐步逼近返回艙。
考慮到繞月的返回艙每秒速度在1.7公里,登月艙既要向上又要平行於返回艙,這個難度在60年代末是驚人的。
有人說靠手動和運氣,但連續六次成功概率太離奇了。
登月艙正在逐步逼近返回艙。
可以看見遠處的地球。
網上資料顯示: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
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
“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看看這張圖,面罩穿幫了。面罩裡那個陰影是攝影師的(沒穿宇航服),遠處還有一個宇航員。
這是阿姆斯特朗的影子,可以比較下面罩裡的黑影。貌似黑影也是個人影,這樣的話就多了一個人了。
1969年,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但一項語言分析證實,阿姆斯特朗在說出這句登月名言時遺漏了一個單詞“a”。
有新證據顯示,阿姆斯特朗富有靈感的登月“開場白”完全是臨場發揮,而不是美國宇航局或者白宮事先為他準備的台詞。
根據語音記錄,他當時所說的是“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由於這句話中的“man”和“mankind”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被理解為同樣的意思,也就是“人類”,因此也可以翻譯為“既是人類的一小步,又是人類的一大步”。
但在重返地球後,阿姆斯特朗卻解釋說,他認為自己說的應該是“one small step for a man”,也就是“一個人的一小步”。
回到返回艙後的阿姆斯特朗。據說他從此不怎麼提登月的事,是不是低調做人呢?
回望地球。
有人公開發表文章認為,所謂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攝像記錄,都是在好萊塢攝影棚中製造的。
理由如下:
1、沒有任何一幅影像畫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見到星星。
2、圖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陽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陰影應是一個方向的。
這個阿波羅17號(1972年12月11日)月球車(lunar rover)在活動時的情形。那個有爭議的檔泥板或許也是有用的。
月面的礫石,與嫦娥3號的照片比比看。
3、從攝影記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於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
4、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6倍。
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教授曾寫了一本名為《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也列舉了一些疑點,甚至認為:
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在那裡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
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最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圖為阿波羅17號指令長Gene Cernan向國旗致禮。照片信息量很大。很尊重美國人如此愛國的感情。
阿波羅17號指令長Gene Cernan拿住國旗一角。這照片清楚顯示國旗是皺折得很厲害。
航天員登月後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巖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衝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
阿波羅17號的一個採樣點。顯示月球地表也有巨大的岩石。
阿波羅17號第5考察點發現的礫石,顯示月球並非是完全平坦的。
與前面用調亮光度的辦法來顯示背景中是否存在星星的朋友商榷下:下面兩張圖是阿波羅17號在相同位置拍的兩張有地球的照片,地球這時很暗淡意味著星星也有可能被拍到。
如果兩張照片的相同位置出現光斑,則有可能不是翻拍時帶入的干擾。
但通過“光影看圖”調節亮度到最大,黑色背景依然毫無光點。
沒有星星是個美國登月的硬傷。
這兩張圖是阿波羅17號在相同位置拍的兩張有地球的照片。
這兩張圖是阿波羅17號在相同位置拍的兩張有地球的照片。
網上資料顯示: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
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
“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馬上就要會合中的指令艙和登月艙,這是逼近時兩艙互拍的照片。
這圖中顯示登月艙右側有宇航員身影,只是登月艙十分簡陋的樣子,讓人真懷疑這玩意能下降到月面再上來?
本人基本上是美國登月陰謀論者,以60年代末的技術水平要想往月球來去自如,實在是奇跡中的奇跡。
最近再次訪問美國阿波羅11號的登月照片庫(apolloarchive.com),認真鑒別其中的漏洞,不得不說,情況十分微妙複雜。
也可對比嫦娥三號落月照片。
1972年4月20日,阿波羅16號指令長John Young在向國旗致敬。看他是懸浮的嗎?其實他這時的確是跳起來了!
這是阿波羅17號月面國旗近照。我希望以後不要再用旗幟在飄揚這種問題來質疑登月了,這個問題可以休止了!
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教授曾寫了一本名為《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也列舉了一些疑點,甚至認為:
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在那裡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
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最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阿波羅16號宇航員John Young正在校準高增益天線。這個天線在當時能傳輸視頻嗎?有人說其實傳輸的是低分辨率圖片,再轉到電視上連起來放的。
阿波羅15號(1971年7月26日)發現的月球礫石,帶有很多小氣孔。搞地質學的朋友不妨看看,真空環境下僅依賴冷熱衝擊是否會形成這種形態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