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情冷漠
成年後,孩子和父母越離越遠,孩子找父母要錢是很羞恥的行為,而父母也不會幫忙去帶孫子。正因為這樣,日本越來越多的孤獨老人,到年老之後,行動不便,也不希望給孩子和鄰居帶來麻煩,最後自己孤獨地死亡在自己的房子裡,有的老人在很久之後才會被發現遺體。日本甚至有專門的職業來清理老人孤獨死後的遺體和房屋。
2、服從刻板
現實生活中的日本人,社交仍然較為封閉,且十分遵循上下層級——在一個公司中,上司與員工之間的寒暄和敬語的使用就有一套較為規範的準則。此外,由於“本音(真心話)”和“建前(客套話)”傳統的影響,日本人在人前通常不表露過多的自我想法,而多以他人的感受作為自己發表意見的根據;
網絡上的人際社交與現實中有所區別:如果是在實名制或公司內部網絡中,社交的習慣與現實生活相似,但是對於2ch等社交服務,由於其匿名性,日本人則願意將一些平時不能或難以發表的感想(即“本音”)說出來,以緩解積累的壓力。
日本的集體活動中,喝酒是很重要的社交能力,而且日本人喝高了喜歡講黃段子,為了合群再難受你也得忍著。
在日本一旦失業,或是破產,就意味著很難再有出頭之日,他們的社會非常的壓抑。
3、嚴格的等級制度
在日本,升職還要論資排輩的,並不是完全按照個人的能力,如果只對個別的人例外提升,那麼嚴謹的等級觀念就會受到破壞。你也許會認為,日本人這種等級升職制的做法會埋沒很多人才,可是日本人自己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日本社會的穩定。
當今日本的性別歧視表現在,女性在公司的待遇和提升的機會比男性少很多。很多日本人至今仍覺得,女性就是為男性服務的,女性的職責就是待在家中相夫教子。而對於這種性別等級,日本女人也沒有要反駁的意向。
比如,日本著名的演員山口百惠在結婚之後,宣佈結束自己的演藝生涯,專心在家相夫教子,她就是日本女性心態的典型代表。
日本人從小就被培養等級意識,父母會教孩子各種禮儀,而這些禮儀也不是一概而論,而是因人而異的,所以說,禮儀就是等級制度的產物。當小孩子學會了禮儀之後,自然也就會區分不同等級的人。
日本人見面後喜歡互相鞠躬,就單說鞠躬這個看似簡單的禮儀,其實是有很多講究在裡面的。鞠躬根據對象的不同,鞠躬時的深度、時間長短也不同。如果日本人在幼時不能學會這些禮儀,就無法和其他人正常交往